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纪念周克芹诞辰八十周年 延续乡土文学四川血脉

2016-10-28 07:18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唐欢   责任编辑: 史建婷

座谈会现场。 彭川供图

“重大题材只好带回天上纯真理想依然留在人间”——26年前的10月28日,著名作家周克芹因病离世,流沙河先生题写的挽联,被刻在他的墓碑上。这位因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其人其文,至今仍被人铭记、回顾、阅读和研究。10月27日上午,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华西都市报社等协办的“延续乡土文学四川血脉——纪念周克芹诞辰八十周年座谈会”在成都举行。

此次座谈会由四川省作协主席、作家阿来主持,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文学评论家仲呈祥,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邹瑾,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著名诗人梁平,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丁帆,《四川文学》原主编邓仪中,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思广,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评论家向荣,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火,《四川文学》副主编、作家罗伟章,作家蒋蓝等先后发言,畅谈如何延续由李劼人、周克芹等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经验。

李敬泽:他的作品扎根生活反映中国乡村改革面貌

周克芹生于1936年,四川简阳人。1953年考入成都农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回乡务农,先后当过农民、民校教师、生产队长、大队会计、农业技术员、公社和区干部等。1959年开始文学创作,曾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

周克芹善于描写蜀中农村的生活,小说中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沉委婉的情韵,不仅蕴涵着作者对“农业问题”、“农民问题”的理性思考,也标志着他的艺术追求。

此次座谈会上,李敬泽从现当代文学史的高度,剖析评价了周克芹的文学成就。他深情地说,“周克芹老师在短暂一生中所写的作品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真正做到了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完整、生动地看到,四川乃至中国的乡村,在经过非常时期后迎来改革新风时的精神面貌。他的确当得起‘我们民族的书记员’这个称号。”

李敬泽表示,“由李劼人、周克芹等四川作家所开启的四川乡土文学写作脉络,给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该认真积极地总结这些文学经验,延续这些有效的文学经验,结出新的文学果实。”

阿来:反思乡土文学概念延续本土文学传统

阿来谈到,我们今天深情怀念周克芹,这位在四川文学发展史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最关键的是,延续他留下的文学精神。从文学史脉络考察,从大的方面,一个国家民族有自己大的文学传统。一个省份、一个地域也有各自的小传统,但往往被我们自己重视的程度不太够。四川本土文学的起点很高,以李劼人、沙汀、周克芹等人为代表的四川乡土文学,形成和积累出一股很强大的审美经验和创作财富,值得我们好好梳理、重视和汲取营养。遗憾的是,我们一直注意的多是外来的文学营养,对本土文学传统的挖掘和学习做得不够。”

阿来还提道,“重新梳理周克芹的文学成就,反思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下的乡村社会,延续我们优秀的乡土文学经验,有重大的启迪和启发意义。这应该是今天我们缅怀周克芹先生的最大意义。”

梁平:延续本土文脉找到文学的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最早发表于《红岩》1979年第2期。梁平在发言中回忆了自己当初读到这部小说的难忘记忆,“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

梁平说,“周克芹是中国的文学符号,是四川作家的骄傲,我们应该向克芹先生学习,延续本土文脉,找到文学的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南大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文学评论家丁帆,也都高度肯定了周克芹的文学价值。仲呈祥说,“周克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他是一个重要的作家,他不仅属于四川,还属于我们整个国家。”

周克芹的女儿周慧莲作为家属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原标题:纪念周克芹诞辰八十周年 延续乡土文学四川血脉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