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建设,巨大的盾构机全力开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指出: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
“绿色交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手段。绿色交通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中亟待落实与推广的重要理念。”市规划局总规划师万小鹏表示。
为市民提供各种公共交通工具
绿色出行 更多选择
据万小鹏介绍,我市绿色交通发展目标是加强多种交通方式建设,倡导“公交+慢行”为主体的交通模式,引导公众绿色出行、体验城市、体验生活,改变人们过度依赖小汽车的出行习惯,实现城市交通向绿色、低碳转变。其中在发展公共交通方面,创建文明公交都市,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有轨电车、社区巴士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系统,通过完善公交网络、融合公交资源,保障公交优先、提升公交换乘效率与服务质量,引导通勤交通出行习惯的公交化转变。在发展慢行交通方面,构建融入生活的通勤和游憩慢行交通系统,打造舒适宜人的慢行空间,提升自行车出行与步行的便捷性、安全性和趣味性,使人们的多样化出行变得更有意义。
下一步工作重点是什么?万小鹏表示,将继续加强地铁、公交、慢行之间的一体化换乘,为选择公交出行创造条件;依托地铁站点,构建地上地下有机融合的慢行系统;通过示范带动,全面加快推进“小街区”规制,提升慢行空间品质;完善天桥布局,形成连续、安全的慢行系统;贯通城乡绿道,构建全域一体化绿道系统,提升城市品质。
我市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加速
绿色出行 低碳环保
12月10日0时36分,成都地铁4号线二期东延线顺利完成最后一段接触网送电,如期实现接触网“电通”,为东延线“热滑”奠定坚实基础。“东延线与西延线最大的不同,在于有高架桥段,而恰巧与在建的成安渝高架桥位置相交,这是东延线工期最大瓶颈。地铁公司与相关单位反复沟通协调,并通过总结西延线管理的特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全力奋战高架段,采取‘人停机不停’战略,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高架瓶颈段的施工任务,较最早工筹提前了一个多月实现接触网‘电通’,为东延线‘热滑’奠定了坚实基础。”成都地铁建设分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该线建成后,将对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作出积极贡献,让更多乘客选择乘坐低碳、环保的地铁出行。
我市在绿色交通方面一直不断尝试,不懈努力,而主要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加速成网。现阶段,我市牢固树立“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理念,保持战略定力,强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加快实现“中心城区加密成网,天府新区核心成网,两核互动加强,放射骨干形成,全域基本覆盖”目标。“成都地铁公司正在持续强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力争在明年元旦前,我市将再开工3条地铁线;明年春节前,开工2条地铁线路。明年上半年,地铁在建里程将达到450公里。”成都地铁公司董事长胡庆汉表示。
实现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70%
绿色出行 更多享受
成都市民张晓春在朋友圈里说“自从3号线开通了,我上下班再也不开车了。”原来,在军区总医院附近工作的她住在红星桥,自从今年7月31日3号线一期开通了,她的上下班交通工具直接“置换”成了地铁:“自己开车容易遇到堵车。3号线开通之后,坐地铁20多分钟就到单位了,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而且3号线还到春熙路,逛街啥的也方便得很!”
随着成都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我市提出每年至少开通两个轨道交通项目。随着更多地铁线路的开通,像张晓春这样选择地铁出行的市民会更多。
从第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总里程的108公里,到目标直指2025年、涉及线路总里程预计在400公里以上的四轮建设规划,纸面上一个个不断刷新的数据,在现实中演绎为市民越来越便捷、越来越绿色的出行。
按照市委、市政府“中心城区加密成网,天府新区核心成网,两核互动加强,放射骨干形成,全域基本覆盖”的工作要求,我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围绕2020年实现在建和通车总里程“650+”目标,加速推进。目前,我市已经完成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修编,线网总规模达到2450公里,是目前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最大的“一张网”。此次线网修编,不仅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强化了轨道交通线网的打造,与此同时,还按照“构建市域轨道交通30分钟交通圈”的目标,强化“双核”、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之间点到点的轨道交通联系,实现“双核”内部任意两点之间、“双核”至相邻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轨道交通均30分钟可达。通过新一轮线网规划修编,将实现县县通轨道,机场、高铁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多条轨道相连,包括地铁快线、地铁普线和市域铁路。“每个区(市)县拥有至少两条甚至两条以上的轨道交通线路。”万小鹏表示。
2450公里左右的线网由规划图变为实景图后,我市会实现“778”——即机动车占出行总量的7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0%,其中轨道交通占公交的80%。更多市民将会选择绿色、低碳的轨道交通出行方式。
记者 袁弘 摄影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