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两组数据:2015年,成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2010年下降29.34%,力争在“十三五”末将这一能耗值继续下降16%;2015年,成都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13.8亿元,约为2010年的两倍,力争到2020年再次翻倍,突破1000亿元。
一“减”一“增”,折射出成都制造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取得的初步成效,凸显出成都持续深入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坚定决心和明确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省委书记王东明要求成都“抓住六大历史机遇、完成六大历史任务”,其中一条就是要抓住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统揽,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和美丽成都行动,并审议通过《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的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的六大着力重点之一,就是加强生态建设与生态修复——推进绿色发展,成都从顶层设计入手,用空间布局引领。
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是特大中心城市转型发展必须解答好的难题之一。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是成都解题的逻辑与主线。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根源,在于生产方式对生态资源的过度使用。因此,前不久对外公布的《成都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三大着力重点,即调整优化产业机构、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和推动科技创新,并提出“实施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行动”。
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的各项具体部署,就是为了让绿色生产方式浸入到一二三次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体系,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产能耗进一步降低,环保节能收入再翻一番,成都的目标不止于“一减一增”,更希望通过算好工业园区单位面积产出值的“除法”,谋求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达到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地位明显提升的“乘数效应”。
绿色发展理念在成都从未停留于口号,而是通过一系列攻坚破难的行动来持续践行。将生态建设作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内在要求,成都需要继续做好绿色生产这道“算术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