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盘点2016四川十大考古发现 成都后子门"回到明朝"(3)

2017-01-05 10:03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雅安发现的战国时期西南夷民族山字格剑。(资料图)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剑客》贾岛

月下,溪前,古藤树边。

沉睡的黄土地上,两个尚武的侠客隔空站着,凛然相视。

他是蜀人,自幼饮安宁河水长大,峨冠博带、长袍加身。他是胡人,策马自西北而来,革靴裹腿、窄衣长裤。

几缕长发飘在眉弯,蜀人喃喃,“该来的终于来了?”

面色如石头般冷峻,胡人喝道,“还不速速拔剑!”

一把青铜短剑从蜀人腰间挥出,微弯、扁平状、剑尖起翘。风吹过,卷起漫天藤叶,斜刺穿出。剑光深寒,凉气袭人,肃杀之意在天地间回荡。

蜀人之剑,被称为“山字格剑”,又名三叉格铜柄铁剑,或称之花蒂形格。2016年1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报,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凉山段)红线内,省考古院人员从墓葬里挖出了数把。

NO·5 西昌·先秦聚落遗址

(成昆铁路扩能工程凉山段)

剑·来历

(入汉以后,承袭晚期滇西式铜短剑,发展出一类铜柄铁剑)

山字格剑 巴蜀剑中的典型代表

战国时期,已经少量出现铜柄铁剑;西汉前期,承接战国传统,继续流行铜短剑;西汉中晚期,铜柄铁剑日益流行,并替代了铜剑;自新莽时期到东汉中期后,受中原地区影响,汉式铁剑在西南地区繁荣,逐渐淘汰了原当地系统的铜短剑和铜柄铁剑。

西南地区的铜柄铁剑在战国时少量出现,形制是从当时滇西式铜短剑继承而来。入汉以后,承袭晚期滇西式铜短剑,山字格剑发展出一类铜柄铁剑:柄首成蕈形,茎部饰繁缛的米点纹;三叉形纹加大,并都加有横纹格;三叉纹以上的部位以铜铸成,剑身为铁质,剑身基部插入铜柄的空隙,在结合处涂上焊料焊接牢固,剑长一般在60至70厘米。

剑·渐变

(山字格剑是从西北传入西南的游牧族的产物,传播过程中,各个地方也融入了自己的特色。)

融入特色 传入西南的游牧民族产物

此前,在东北辽宁、北方长城地带、西北甘肃宁夏,西南地区等都发现过这种剑;多在墓葬中随葬家畜头骨埋葬。四川大学考古系苏奎梳理发现,山字格剑多出现在战国至西汉时期。

学者童恩正指出,从中国东北至西南的边地之间,有一条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而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授宋治民发现,山字格剑正好在东北至西南的边地的半月形游牧地带范围分部。

宋治民认为,山字格剑正是从西北传入西南的游牧民族产物。在传播过程中,各个地方也融入了自己的特色,宁夏的锋部略呈三角形,类似中原青铜剑的剑身,四川理县在剑茎上铸了凸起的米粒纹。还有的茎上装饰凸起的螺旋状纹或乳丁纹,还有的铜柄铁剑伴出的青铜立体动物装饰。

遗址现场负责人陈苇认为,横断山脉并没阻挡梁山古人与外界的交流。除了山字格剑外,遗址中出土的夹沙红陶、高领绳纹罐,还与中原宋朝时期的南诏风格相近。

NO·6 大邑·高山古城

(古城埂村)

平原乐土 盘玩核桃 高山古城的富力乐土

出土陶器——尊。

2016年4月,成都大邑古城埂村,一座距今4500年至4600年的高山古城“打开城门”。

34.4万平方米的古城,“锁”在均长五六百米的四面城墙中,农耕富力的乐土幻想亦在此得到印证。当时,先民们已会种植黍、粟、薏米、苍耳,受到长江中游的影响,水稻成为他们的主食。他们还将猪狗驯化,然后再宰杀烹食。食能果腹,牙齿不免“遭罪”,当两颗上颚侧门齿坏掉时,他们则将其拔下。他们将泥质陶和夹砂陶制成各式生活陶器,再饰上绳纹、附加堆纹、刻划纹,增添情趣。而一种打磨光滑的圆盘状陶器则是当时的“奢侈品”,用以盛食,类似现代的果盘。若不小心将圆盘弄碎,他们就打出四个小孔,用绳索穿起后,继续使用。

成都考古所陈剑说,墓葬中,成人仅占小部分,大多是儿童墓葬。经测量,成人骨身高在165-175cm,与现代成都人相差不大。

3个不同的墓坑中还出土了3枚核桃,分别位于人骨的左手边、右脚边。这一随葬习俗在成都平原尚属首次发现。古玩收藏家赵德表示,核桃外表已呈棕红色,凹进的部分却是黑色;核桃凸起的纹理有明显摩擦过的痕迹,部分已经磨得较为光滑,“核桃应该不是食品,而是一件盘玩的耍件。”

原标题:末代蜀王 投井而死 后代成谜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