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之父
半路出家成专家 改变全国文盲命运
张马力教授说,“去年去看(望的时候),吃饭前有谈话,我说,舅舅,你从国外回来到现在,有后悔吗?他说没有,我毕竟做成一件事,他说的就是汉语拼音。他说,如果我不回来,一点希望就没有了。……我可以告诉大家,他不是50年代开始(研究汉语拼音)的,从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他就开始实验拉丁文了,早就在思考。他说,我一定做成这件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时已经年过半百、但精通四国语言的周有光,也被邀请到参与文字改革中。
周有光当时说:“我不行,我是外行”,却被胡愈之反驳了:“这是新工作,大家都是外行。”
中国经济学界少了位金融学家,周有光成了搞文字的了。其实早在明末时期,西方传教士为了学习汉语,就曾尝试用字母拼写汉语。
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拼音还是个悬而未决的议题。光是采用什么样式的字母,就引来各路专家争执不休。一番波折后,深思熟虑的周有光提议:不妨就采用拉丁字母。在这个提议得到通过之后,三年的时间,周有光用26个拉丁字母作为注音基础,主持编写了今天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这三年,寒来暑往,专家们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反复推敲、试验、分析,为现代汉语一个字一个字地定形、定音、定序、定量。
当时,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收到了海内外三千余封群众来信,其中不乏质疑与新的提议。周先生和其他委员会成员们,需要一一回复来信,不厌其烦地说明汉字拉丁化的可行之处。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后,全国扫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只在晋南小城万荣县,一般的农民15到20个小时就能掌握汉语拼音,100个小时就能识字1500个,更不用说全国千千万万个课堂里的孩子们、田野上的农民们和纺织机前的妇女们。一夜之间,人们好像都找到了读懂汉字的密钥。
人物档案
周有光
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出生在江苏常州青果巷。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作为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周有光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被称作“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就在2017年1月13日,周有光先生刚刚过了112岁生日。
供图:三联书店文化出版中心主任郑勇
原标题:“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曾居成都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