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稿源  »  正文

关注!今日《人民日报》多版面、
《经济日报》头版重磅报道四川

2017-02-06 19:17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梁巍   责任编辑: 马兰

2月6日,《人民日报》多版面、《经济日报》头版重磅报道了四川,先为四川点个赞!

2月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和其他重要版面共刊发7篇稿件,集中聚焦四川省各族群众欢度春节的火热图景,讲述辛勤劳动者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脱贫路上四川“撸起袖子”干,经济日报头版则聚焦凉山脱贫成就。

四川眉山的“村晚”上了人民日报头版“今日谈”专栏,针对春节期间,四川省多地农村举行村庄文化晚会一事发表评论,认为“村晚”等文化新形式在愉悦观众的同时也种下乡村文化复兴的希望。

让“村晚”也火起来

文/姚永亮

敲起锣鼓、舞动龙狮、载歌载舞、非遗表演、带“土味”的小品……近日,四川省眉山市桂花村文化大院举办了一场“村晚”——村庄文化晚会。台上,村民演得起劲;台下,大人小孩喝彩不断。

近年来,随着农村快速发展,“钱袋子鼓起来之后,我们更想找点乐子”正成为农村群众的期盼。如今,村民自办的“村晚”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地方上演。“村晚”等文化新形式既闹新春又聚人心,既丰富村民生活又传承村风村训,在愉悦观众的同时也种下乡村文化复兴的希望。

我国有好几亿农民,农村是文化的大舞台。如何让农民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如何让乡村的传统文化活起来,“村晚”火起来的现象值得文化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刊载于《人民日报》2月6日头版

今日刊发的经济日报头版,咱四川又被点赞啦:

这篇题为《产业扶贫打基础 异地搬迁破难题 四川凉山脱贫攻坚破局见效》的报道,聚焦凉山脱贫成就,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产业扶贫打基础 异地搬迁破难题

四川凉山脱贫攻坚破局见效

经济日报记者钟华林

对于四川凉山州宁南县玉丰村村民李明元来说,今年的春节是最幸福的——他家搬出了大山,住上了新房,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在四川凉山,像李明元这样充满幸福感的不是一个小的群体。2016年,凉山州有11.38万贫困群众脱贫,5万多人通过异地搬迁为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凉山多山,土地贫瘠,种植普通农作物的收益很低。要实现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凉山州结合实际,大力推进以核桃为主的林业产业、以马铃薯为主的农牧产业,提高种植收益。

为发展好核桃产业,他们专门请中国林科院专家实地考察,并聘请相关专家做技术顾问。经过几年的努力,凉山州已新建核桃基地376.15万亩,嫁接改造核桃基地108.1万亩,涉及贫困村1640个,覆盖率达79%。如今,较早发展核桃产业的地方已进入收获期。雅砻江边的盐源县大水田村,到2015年全村核桃树面积达1.1万亩,挂果面积3000多亩,全村人均纯收入1.63万元。宁南县茶岭村除发展核桃外,还发展茶叶、板栗等林产经济,村民人均收入达2万余元。

对传统的马铃薯产业,凉山州则推行良种化,并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园区。同时,加快建设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产地市场,引导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种薯、专用商品薯生产基地,加强“农超对接”和产销衔接,着力打造“大凉山马铃薯”“中国绿色食品马铃薯之都”品牌。

在大凉山深处,许多地方环境恶劣,不具备基本的发展条件,“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对于这些区域的贫困群众,该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与生态保护、农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培育专业合作社、组建家庭农(牧)场等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积极引导搬迁群众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真正让搬迁群众住上好房子的同时还能过上好日子。像李明元不仅搬进了新房,在村干部指导下,还养起了蚕,新栽了1500多株核桃苗。新房、新活计让李明远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等核桃树有收成了,我家的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刊载于《经济日报》2月6日头版     今日《人民日报》其他版面也多方面关注了四川。

第4版“寻找最美乡村·欢乐过年”专栏用H5形式刊发《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 沙朗欢舞 情动羌寨》。

原标题:关注!今日《人民日报》多版面、《经济日报》头版重磅报道四川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