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200岁谢家大院等待重生 曾被用于办乡村学堂(2)

2017-03-01 07:33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梁巍   责任编辑: 马兰

 

房脊上的雕刻已残破。

客家遗风

祠堂门前竖有万年碑

身为湖广填四川的客家人,谢氏族人身上还保留着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在早年间,这种不同更多地体现在严格的家规上。

谢贞根的记忆中,很多年前,大院正房也就是家族祠堂门口,竖着一块万年碑。碑面上刻着谢家人的家规,总共刻了几十条之多。客家人的家规很严,是谢家老年人的共同记忆。

这块万年碑后来不知所踪,但两位老人都还记得,当年在祠堂中执行家法的场景。“每年清明节都要举行清明会,家族中如果有人之间有什么过节,族中有威望的老人,就召集大家在祠堂里调解。”谢贞根说,除此之外,谢家祖训严格禁止族人偷盗,如果谁家出了“梁上君子”,被捉住就要进祠堂家法严厉伺候。

虽然谢家族人都是客家人,但如今已跟四川人没什么区别。不过谢家人身上,仍然有一些客家人的痕迹。严厉的家法虽然废除,清明节举行清明会的习俗保留至今。谢氏族谱上曾对一位谢家人如此记载:“旺祖清明会皆公挺身维持”。虽然而今清明会的内容已大不同,但分散在各地的谢家人,选择在这一天聚集起来,痛痛快快聚餐叙旧,也是家族重要的仪式之一。

老宅新用

曾被用于创办乡村学堂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古老的谢家大院有了新的用途。当时村里由于缺少像样的房子可以办学校,于是就在宽敞的谢家大院里办起了学堂。

“我小学就在大院里念的,一直上到三年级。”今年62岁的谢祥贵告诉记者,当时,在大院里开办了两个班,“教我们的老师都是从成都请来的。”

在大院学堂里完成启蒙教育后,谢祥贵由于母亲积劳成疾,从此便失学在家,终生务农。但在大院里读书的经历,对谢祥贵产生了终生的影响。

“学堂的老师教育我们知书识礼,父母管教也很严格,从小就知道孝敬老人,挑水担柴从小就会做。”谢祥贵说。

这种家族遗风始终传承。谢贞根回忆,1952年成渝铁路开始修建,当时国家物资缺乏,大院里栽种的两棵大香樟树,砍去用于做了铁路枕木,家里人当时都是心甘情愿的。

亟待抢救

政府计划300万维修

2013年,根据龙泉驿区生态移民政策,胜利村村民全体搬迁至西河镇的楼房上,谢贞根一家也在搬迁之列。那年夏天,谢贞根和弟弟一起,带着95岁的老父亲和84岁的老母亲,搬离了延续近4个世纪的老宅。

当政府工作人员把赔偿款交到谢贞根手上时,他却拒绝了。搬迁之前,仅仅大院里就居住着几大家子数十号人,经过几百年的开枝散叶,谢家人的数量已经多到无法统计。谢贞根找到了小他11岁的叔叔谢祥贵,经过合计,他们决定拒收这笔数十万的巨款。

“谢家人搬走后,房子衰败得很快,垮了就可惜了!”茶店镇文教办主任张发明说,为了保护这座历史建筑,镇上拿出了三个办法。“一个是谢家人自己维修,政府补助一些钱;第二个是把大院卖给政府;第三个是捐献给政府。”2016年6月,谢家人决定将这座院子无偿捐献。现在,谢家大院的产权归政府所有,但谢家人仍然享有使用的权利。“我们可以在过年、清明时回去祭祀。”谢祥贵说。

谢家人从大院搬离,因为失去了人气,院子迅速衰败。使得这所历史建筑的维修保护变得更加急迫。

“上次来看时,这扇窗户还有,才没过多久,就被人摘走了。”龙泉驿区房管局工作人员指着一面墙上空洞洞的窗口,颇为惋惜地说。而正房屋脊上的砖瓦,也被贼娃子撬开。

茶店镇文教办主任张发明说,镇上虽然经常派人巡查,但因为巡查的范围太大,不能做到时刻看守。但好消息已经传来,去年年底,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起草针对谢家大院的抢救性方案,并进行设计项目招标。

“各级政府拟投入近300万元资金,对谢家大院进行全面修缮,目前已初步完成修缮设计方案,正在进行专家评审。”龙泉驿区房管局工作人员说,修缮将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程度上保持谢家大院原有的风采。

原标题:200岁谢家大院等待重生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