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位于新津县普兴工业园区成都北车有限公司(以下称为新津基地)的装配车间内,员工们正在忙着调试工装设备,为本月即将生产的成都地铁3号线2、3期及蓉2号线有轨电车项目生产做着最后准备。
穿着工作服的总工程师姜中辉在车间来回巡查,生怕各项准备没有落实到位。2012年,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筑股份)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长客)合资成立了全资公司,姜中辉作为中车长客的代表被派往成都担任公司总工程师。
五年过去了,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轨道车辆生产基地,现已具备年产800辆地铁车以及500模块现代有轨电车整车生产能力,提及此事,他自豪地说:“五年前是我第一次来成都,现在回头看,我的选择是对的。”
让成都地铁3、4号线本地化生产
“其实我当时更想去中车长客投资建厂的其他城市。”姜中辉毫不讳言,2012年来成都前他也犹豫过。由于没来过成都,再加上一些刻板印象,在他的眼中,成都就是一个休闲旅游城市,“产业基础和配套应该不能跟其它城市相比”。
但经过后来逐步了解,成都的两样东西最终吸引到了他。“一个是成都轨道交通规划后形成的巨大市场;一个是成都在中车长客的总体战略布局中处于辐射西南的重要地位。”两个主要因素,让他最终选择来到成都。
2013年10月,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中标成都地铁3、4号线1期项目。一期项目的绝大部份车辆长春的中车长客生产。于是,他就带着200多人的团队前往位于长春市的中车长客“边干边学”,经过一年左右的培训及实际生产,为新津基地培训出一批生产一线的优秀员工和多名专业技术人才。
2015年2月,新津基地开始地铁3号线1期的本地化生产,6月份首列本地化产车辆开始试跑和市民的试乘。在此期间,他更是投入了大量精力与心血,大到车辆制造场地的布局规划,小到车辆生产的施工细节,他都亲身参与其中。
“在新津基地刚刚要生产地铁整车那段时间,我经常成都、长春两地来回跑,经常一周在两地之间飞了几个来回。”他开玩笑说,由于每次飞行都要在天上待五六个小时,“那时每次走进机场,浑身都难受,像得了机场恐惧症。”
企业练好内功,“走出去”水到渠成
“发展轨道交通,成都的优势得天独厚。”五年来,成都轨道交通产业的快速发展让姜中辉对这个西部城市刮目相看。
他表示:“轨道交通产业是成都确定的五大突出发展产业之一,在新津、新都、金牛都有大型的轨道交通项目落地,能把国内顶尖的轨道交通企业都引进来,不得不佩服成都的魅力。”
大型轨道交通项目陆续落地成都,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形成集聚效应。“我们刚开始生产那会儿,由于产量少、产值小,轨道交通的相关供应商不愿意理我们”。
2015年以后,这种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我们公司周围的一些空置厂房慢慢都有企业入住了,很多都是为轨道交通装备提供配套零部件的。
他说,现在无论是在新津还是新都,轨道交通企业一旦上了规模,就会吸引很多下游供应商前来设厂、供货。“这大概就是‘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意思吧。”
最近,姜中辉正在筹备参加4月份的“2017德国工业4.0与智能制造之旅”考察团,去欧洲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几乎每年,他的团队多次去国外参加相关展会、培训,比如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他已连续参加了几届“一来去了解一下其他国家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的情况、发展趋势,二来也为接下来公司相关的轨道交通产品‘走出去’探探路。”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现在首先要练好内功,先脚踏实地的把手上的订单高质量的交付给用户,并时刻关注着国内外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动态,‘走出去’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我们有能力和信心在不久的将来把‘成都造’好产品带到世界各地。”姜中辉说。
原标题:成都北车总工姜中辉:五年前来成都,我的选择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