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苏宅古井枯黄荆树旁长出新枝 苏东坡也曾被黄荆条教育?

2017-03-13 07:16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唐欢   责任编辑: 马兰

苏宅古井旁的枯黄荆树旁长出新枝。

眉山苏氏宗亲联谊会总结出十六字“三苏家规”:

勤读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守廉勿贪

黄荆树,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川西地区自古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荆条下出好人”,很多调皮的娃娃也都“品尝”过黄荆条的滋味,家长眼中,黄荆条也成为鞭策孩子成长的动力。

三苏祠古井旁,有一棵周长近一米的黄荆树,相传为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亲自栽种。在这颗黄荆树的鞭策下,三苏祠飞出了苏轼、苏辙两位大学士。黄荆树,也成为三苏的家规家训代表物件。

3月12日,黄荆树旁,三苏祠园林基建部主任林小平,指着已经枯死的黄荆树说:“20多年前就枯死了,不过后来又新发了3根,可能沾了三苏的灵气吧。”

古树新枝 黄荆树或是苏洵栽下

黄荆树,又称黄荆条,属灌木树种,俗称“千年锯不得板,万年架不得桥”,也就是永远长不大的意思。林小平回忆,1986年,自己刚到三苏祠工作时,这棵黄荆树已经开始逐渐枯萎,但还没有完全枯死。“树高跟房顶差不多,至少有5米,还有叶子挂在上面。”

90年代初,黄荆树死了,三苏祠请来成都植物园的专家。经专家商议,为古树做了固定、泡沫填充等工作。“毕竟坊间传闻,这是当年苏洵亲手所载,用来教育苏轼两兄弟的,还是很有意义。”

林小平回忆,当年古树临死之际,又有新芽从古树旁长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3株新发的黄荆树大小不一,长得最好的一株,树干已超过3米。虽然无法判断是否为苏洵手栽,但苏东坡是否接受过黄荆条教育,在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刘小川看来,可能性极大。“川西地区历来有‘黄荆条下出好人’的说法,加上当时苏家的环境,程夫人的教育理念等,苏轼小时候被打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刘小川分析,从苏洵的父亲苏序开始,苏家就有种黄荆树的传统。“苏洵从小游荡不羁,调皮捣蛋,但是悟性高,好游历。相传苏序为了警示自己的儿子,就种下了黄荆树,所以苏洵后来种黄荆树,也是受了长辈的影响。”刘小川说,苏洵和程夫人结婚后生下苏轼两兄弟,并没有安下心来,而是远赴京城,游山玩水。苏轼两兄弟,小时候主要是程夫人教育。

刘小川说,一方面,苏轼小时候本身就很调皮,其诗文“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就可以印证;另一方面,丈夫远走,留下妻儿在家,程夫人家里虽然富裕,但她是个要强的女人,从不回娘家要钱。“一个女人,丈夫不在家,自己一天到晚很辛苦,还要面对调皮捣蛋的儿子,由此推断,苏东坡小时候肯定是要遭打的。”

三苏家规 以身示范循循引导

刘小川说,从黄荆条就能够看出,当时苏家的家教,是很严的。“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碰不得说不得,实际上对娃娃成长来说,不是好事。”刘小川说,“除了严格的家教,苏家对苏轼、苏辙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刘小川讲了两个故事。“现在很多娃娃很调皮,不爱读书,提不起兴趣。苏轼、苏辙其实也调皮,但是在苏洵的引导下,对读书充满兴趣。”刘小川说,苏洵虽然年少时浪荡不羁,却也见识了很多东西,他给两个儿子讲《战国策》,不仅讲文中内容,还要发散开来,讲自己的旅游经历,一下子吸引了两兄弟的兴趣。“他告诉两兄弟,讲的内容全部来自《战国策》,之后他会把书藏起来,苏轼、苏辙自己就会去找,读书就容易了。”

刘小川说,程夫人特别重视两兄弟的品德教育。程夫人教子,并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教育,而是抓住生活中一切对于子女教育有利的事情,并用自身言行,做出表率,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眉山后裔 总结十六字“三苏家规”

徐丽说,三苏家规,并没有以书本或者文章的形式,系统记录下来,苏东坡本人,也没有对苏家家规,进行过明确的提炼总结。

徐丽说,但从三苏家书、苏轼苏辙和文章等内容,今天我们可以比较完整了解到三苏家规。

眉山苏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苏学文说,三苏影响深远,后人遍布世界,各地的家规也不一样。比如广东碧江苏氏家训:视履考祥,退让明礼;泸州泸县苏氏家规:敬祖宗、礼尊长、正族姓、严家规、戒争讼、敦善行;湖北武穴苏氏家风:凡吾子孙,必讲文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苏学文说,根据现存的资料,眉山苏氏宗亲联谊会,在征求全国苏氏后裔意见基础上,也总结了十六字的“三苏家规”,即:勤读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守廉勿贪。

“勤读正业,是指要用功学习,有一个正当的职业,这是安身立命最基本的。孝慈仁爱是指对长辈要孝敬,对子女要慈爱,对需要帮助的人,一定要仁爱。”苏学文说,“非义不取,是指不取不义之财,守廉勿贪,是指不乱做官做人,都要守住底线,不能贪婪。”

苏学文说,十六字家规,源于三苏家书、文章等。“比如非义不取,就是源于苏东坡的文章《赤壁赋》: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学文说,“三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才有了千古之名。作为苏氏后裔,我们也这样要求自己,传承下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庆摄影报道

原标题:黄荆条下出好人 苏东坡也曾被黄荆条教育?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