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川大校工蹭课写诗上千首 称诗歌是生命的“光芒”

2017-03-24 08:56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张黎   责任编辑: 马兰

凌丽秀

3月20日,凌丽秀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里散步,看见一个女生要去支教而和她男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顿时心生感触,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在手掌上写下:“你去了哪里,我似丢了魂。你去了哪里,我似丢了世界。你去了哪里,我心涨满潮水。失望的天空没有你,失望的天空没有你。”

凌丽秀不是川大学生,也不是来采风的诗人,而是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水电中心的一名值班员,负责监测江安校区二次供水的水质水压。她2011年到川大工作,2015年开始旁听四川大学有关诗歌方面的课程,写作了上千首诗歌。

蹭课写诗,

获川大师生点赞

“第一次去旁听的时候紧张得发抖,一直想自己会不会被轰出来,学生们会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凌丽秀记得,自己在教室外面来来回回走了近10分钟,才鼓足勇气走进教室。

凌丽秀第一次旁听的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黄峰老师的课。黄峰发现她后,不但没有把她赶出去,还主动走过去对她表示鼓励,并对她说,如果有兴趣而且时间允许,每节课都可以来旁听。

老师的鼓励给了凌丽秀很大的勇气。之后,她还去旁听了教授王红的“中国诗歌艺术课”。凌丽秀认为,王红的课对她写诗有很大帮助,“以前写诗全凭感觉,但是上了王老师的课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凌丽秀还把自己平时写得比较满意的诗歌用微信发给王红,让她帮忙修改或者指点。

凌丽秀认真好学的精神给王红留下了深刻印象,“凌师傅的学习精神感人,悟性也好,是一位朴实、羞涩、爱学习、有内涵的人。”

在川大旁听期间,凌丽秀和很多学生也成了好朋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大三学生孙川涵和凌丽秀在王红的中国诗歌鉴赏课上认识。当时王红在课上朗读了凌丽秀的《最后的土地》,孙川涵听后深有感触,就主动加了凌丽秀的微信。孙川涵说,虽然年龄和凌丽秀差距大,但是完全感觉不到代沟。除了努力学习诗歌以外,生活上她乐观向上、思维开阔。她们之间无话不聊,甚至讨论过女性平权、独身主义等比较前卫的话题,“和她聊天可以找到共鸣。”

乐观向上,

诗歌是生命中的“光芒”

凌丽秀网名叫“光芒”,用她的话说就是觉得“自己的生命里特别需要光芒”。

凌丽秀出生在资阳农村,自幼丧母,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到全国各地打工。“去过贵州、广东、山东,都是在工厂里干活。”在工厂里务工非常辛苦,诗歌就成为凌丽秀生命里的“光芒”。那时候她没钱买书,就在朋友处借书看。她最喜欢徐志摩的诗,每一首都读过很多遍。现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值班室的抽屉里,凌丽秀还放着一本《徐志摩诗歌散文精选》。

凌丽秀表示,读诗、写诗都只是自己的一种爱好,是乐观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并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对于她来说,诗歌能够让她在最艰苦的日子里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诗歌能让我在黑暗中看见光芒,可以让我从现实的烦恼中解脱出来。遇到再烦心的事,读读诗就都可以忘掉。”

除了诗歌,凌丽秀的业余爱好就是看书和电影。她自称看电影很“挑”,不喜欢看吵吵闹闹的大片,而喜欢“有点哲理的片子”。对于看书,她则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认为这类书能教会她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么多年来,我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积极向上和与人为善,这些都是从历史书里学来的。”(□本报记者 何浩源 文/图

链接

最后的土地

最后的土地

是捏碎的灵魂

星星点点

散落在高楼的空隙

最后的土地

是哭泣的婴儿

仅剩一点呼吸

也被杂草占据

最后的土地

正在记忆中死去(作者 凌丽秀

原标题:川大校工蹭课写诗上千首 称诗歌是生命里的“光芒”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