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带有“小惊喜”的一季度成绩单,让中国经济在2017年实现良好开局。
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创近六个季度新高。这一增速亦高于6.5%左右的今年全年增长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中国投资增速、外贸出口等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逐步企稳好转,这与官方采取有效措施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直接相关。“这一势头得以延续在预期之中,表示我们今年的开局还是不错的。”
此前公布的一系列实物量指标和先导指标好转,提升了中国经济平稳开局的底气。比如,一季度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约1.4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同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8%;3月份制造业PMI为51.8%,连续6个月保持在51%以上。
循着回暖的经济数据看去,可以发现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理念正不断“进化”。
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出现转变。当前,中国从以往追求通过扩大出口贸易拉动经济逐步转向依靠内外需结合。从内看,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向外看,中国在贸易中更重视出口结构和质量。
“这表明我们进入国际市场、加入全球经济的方式与力度有了改善和提升。”赵锡军指出,这一转变对经济发展影响深刻,将进一步支持中国经济走稳。
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中国经济增速从2012年起出现回落,决策层研判大势后调整宏观思路,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深化这一改革继续成为经济工作重心。
在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看来,上述决策符合当前中国实际情况。他说,随着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各类资源得到更合理应用,“应该说改革取得了成效”。
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催生了经济新动能。就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与“新经济”密切相关的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2.0%,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6个和5.2个百分点。
在“新经济”行业,第一季度,医药制造业同比增加值达到11.1%、智能手机产量同比增长11.4%,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更高达55.1%。
分析人士指出,上述数据反映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有序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积极推进。随着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发展更为均衡,供给与需求更为贴近,发展方向更为明晰。
不过,在开局良好的同时亦不可忽视挑战。尤其是,当前中国民间投资增长持续性有待观察,经济“脱实向虚”现象需要扭转;外部环境方面,全球经济前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特别是美国货币政策走向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产生巨大外溢效应。
赵锡军提醒,上述因素或对中国全年经济走势构成影响,需妥善应对,提前做好预案。如果官方能把不确定性降至最低,并将已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施落实到位,即便未来经济走势有所放缓,中国仍有能力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原标题:中国一季度GDP增速创小新高 2017年经济运行“惊喜”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