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报告》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三大亮点

2017-05-10 07:12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审议通过的《报告》,在系统总结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成就与经验、科学判断成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基础上,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心城市,怎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这一重大历史课题,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全面部署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报告》立足成都实际,站高谋远,在继承历届市委好的思路、好的做法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新部署,闪烁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亮点纷呈,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三点。

在空间布局上 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

空间布局上,《报告》提出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特别是鲜明提出沿龙泉山东侧,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

《报告》立足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契合通过分向、分区确定城市的发展策略和总体要求,引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性提出“沿龙泉山东侧,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开辟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主战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一新思路体现了成都贯彻国家、省委重大部署的责任担当。从2011年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到2016年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战略顶层设计都不断强化成渝经济走廊规划定位。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基地一旦发展成形,可缩短成渝城市间距离约20%,有利于两地深化合作。同时,与北边的德阳中江、绵阳三台以及南边的眉山仁寿串联起来,可打造全省工业新脊梁,引领区域发展,树立成都平原城市群合作发展的典范标杆,更好地落实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

这一新思路体现了市委遵循经济规律,着眼城市永续发展的深邃思考。目前,龙泉山西侧国土开发强度过大,环境资源承载力不足,耕地保护压力较大,急需开辟新的发展承载地,优化和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龙泉山东侧发展空间广阔,区域面积2672平方公里,涉及龙泉驿、简阳、金堂,地势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国土开发强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潜在工业建设用地充足,拓展空间潜力巨大。交通通达性强,北临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南有天府国际机场,规划建设“五横两纵”高速路网,沱江贯穿区域内可抵泸州、宜宾接通长江。劳动力潜在资源丰富,龙泉驿、简阳、金堂等常住人口200多万,但城镇化率仅有40%,拥有大量可转化为现代产业工人的劳动力资源。生态环境容量大,龙泉山东侧处于成都下风向和水系下游,龙泉山脉的天然屏障有利于防止两侧粘连发展,留足城市发展空间。

这一新思路体现了市委顺应市民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努力破解“大城市病”的主动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国际经验看,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基本都用“跳出去”建新城的办法。回溯世界城市发展史,优化和拓展城市空间,改变“单中心”局面,构建“双中心”乃至“多中心”体系,一直都是解决“大城市病”最好的选择。在龙泉山东侧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产业基地,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交通、环境压力,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舒适度,满足市民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要求。

在城市功能支撑体系上

鲜明提出“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

《报告》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赋予的“四中心一枢纽”功能基础上,创造性增加了“金融中心”,确立了“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支撑体系。这一功能定位既是对过去国家赋予成都西南地区“三中心两枢纽”定位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对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金融中心重大要求的贯彻落实,还是成都基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决策。

这一功能定位是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赋予成都的重大使命。早在1993年,成都就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金融中心。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提出“强化成都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和商贸物流、金融、文化教育中心”。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打造西部经济高地,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总体发展思路,其中“三中心”之一就是在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四川省金融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末,四川省将基本把成都建成西部金融中心。

这一功能定位是市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战略决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经济发展的命脉。金融活、经济活,金融已成为我市资源配置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已形成北京(总部中心)、上海(平台中心)、深圳(创新中心)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按照区域经济学极核理论,在我国东、中、西部必然会形成区域金融中心。我市作为经济总量超过1.2万亿,人口规模达1600万人的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并有西部地区广阔经济腹地,建设西部金融中心有底气、有实力。

这一功能定位源于成都金融业发展的良好基础。2016年末,我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386亿元,同比增长8.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4%。全市现拥有包括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和各类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在内的多层次、种类齐全的金融服务体系,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本外币存款和贷款余额、上市公司总量、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均居西部第一。2016年,由著名经济学家樊纲领衔的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我市建设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排名西部第一,全国第五。

在城市发展动力上

鲜明提出新人才观

城市发展动力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问题,动力决定了城市的发展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报告》提出了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既抓住了城市发展动力的核心因子,又顺应了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为成都长远发展、永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特别是,着眼在全球范围集聚发展要素、拓展发展空间、汇聚发展动力,《报告》提出的“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具有很强战略意义。

这一新人才观凸显了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创新创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推动者、实现者。改革开放以来,数以千万计的青年人纷纷涌入深圳寻找梦想,成就了深圳建设世界级创新中心的大梦想。当前,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级、全方位变革发展方式、全方位完善治理体系、全方位提升生活品质,成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望人才。

这一新人才观凸显了人才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城市发展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多样性的,既要有高端人才,也要有各行业各领域的实用人才;既要有国际化、领军型人才,也要培育根植于成都的本土人才。要坚持“高精尖缺”为导向,引进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人才;为优秀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提供舞台和机会,让更多本地高校毕业生留蓉兴蓉;实施本土人才自主培养计划,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造就一大批“成都工匠”和现代产业工人。“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向市内外释放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各类英才的强烈信号,必将吸引各类人才汇聚成都,有力促进人才的内外流动和上下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将宝贵的人才资源转化为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原标题:《报告》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三大亮点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