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华在文中表示,知识付费让自己在专业领域找到了国内相当权威的社群和知识源,能直接接收到大咖的输出,避免了知识在多次传播中造成的信息损耗和失真。而这些经过筛选的知识和信息,让自己这个曾一度在信息汪洋里焦躁不安的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获取高质量的资讯。
除了财经类节目《每天听见吴晓波》外,何晓华还选择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田艺苗教授主讲的《古典音乐很难吗》,“这在以前,谁都不敢想象能以0.32喜点(0.32元)的价格来获得每10分钟古典音乐的专业讲解。也许你需要付出比这个高出几百倍的金钱和时间成本才能获得相同的古典音乐入门知识。”
作为刚刚离开校园的职场菜鸟,方明习惯了在知乎Live上选择专题“赞助”,“有不少名企的招聘经理分享经验,一场还不到10块钱,能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比到网上四处发帖求人来得直接。”平时上下班的地铁上,方明还会给自己充充电,“现在有不少平台推出短小精悍的课程,虽然需要自掏腰包,但确实比当初免费的长篇大论来得更有效,符合‘碎片化学习’的需要。”
相比之下,“85后”白领徐莉更喜欢在闲暇时间游走在“分答”上,“前阵子在工作上不顺心,整个人很压抑,在平台上花10块钱就能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开导,这要是在线下,起码要几百块钱,况且还得在来回路上花精力。”此外,一心想要苗条身材的徐莉还特意搜索了私人教练帮助自己制定瘦身计划,“如果去健身房,随便说几下就要几百上千,这上面最低1块5就能搞定,还可以多方咨询,进行比较。”
在新手妈妈赵涵看来,健康咨询着实好用,“女儿一岁多,时不时有个发烧呕吐的小状况,贸然去医院担心有被传染的风险,不如先找靠谱的医生问问看,有时候,看别人问过类似症状,只要花1块钱就能听听解答,心里也能有个底。”
质疑
如果说有什么作用 大概就是填补焦虑感吧
尽管以专业的知识问答起家,但一夜爆红的“分答”还是很快被各路网红占领,八卦、猎奇等娱乐性问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甚至成为屡创新高的爆款产品。
在热门搜索中,“王思聪”位居推荐对象的首位,超过13万人选择将其纳入“收听”列表,而关注点则更多落在他的个人生活上。诸如“你如何分辨女票爱你的人还是爱你的钱?”、“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您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的?”、“你择偶条件是什么?”、“有被家里催婚过么?”等都成了上榜问题,总共32个回答有多达近40万人“听过”。
“自带流量的大V很容易让平台的大方向跑偏,说到底,无非是一场‘粉丝经济’,满足的也就是个好奇心。等到热闹散去,恐怕很难再有多少价值。”32岁的高校“青椒”张健对平台上的“明星”并不感冒,他更希望能有一个相对纯粹、安静的知识交流分享环境,“现在社会上的风气很浮躁,许多人在消费快餐文化,却很少有愿意沉下来深入思考的,知识付费同样需要一定的引导。”
作为每天穿梭在中关村的典型“码农”,29岁的程俊总觉得自己“缺点什么”,“一天到晚都在忙忙碌碌,可心里还是空落落的,真让看本书吧,又很难啃下来。”3月初,程俊在朋友圈看到同事分享的学习“打卡”记录,恍然意识到自己或许也该来点什么,“平时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好歹要能接得上话,有一些谈资,不然个人形象都要大打折扣。”
权衡之下,程俊花费近一千元在不同平台购买了五套课程,“有经济学的,也有历史方面的,都是业内大牛主讲,听起来还挺高大上的。”可惜,学习的火苗只燃烧了不到一周便熄灭了,“说实话,好多知识真不是我关心的,之前总想着包装一下自己,但结果还是强求不来,花了钱也未必能坚持下来。”程俊尴尬地笑了笑,“如果说有什么作用,大概就是填补内心的焦虑感吧。打开手机一看,自己也算涉猎过这些领域,多少是个心理安慰,有种‘求知上进’的模样。”
原标题:知识付费 实用还是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