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帝国夏宫----俄罗斯彼得霍夫国家博物馆藏文物特展》就将在成都博物馆揭幕。在参展的243件(套)精美的夏宫文物中,细心观众会发现有专门描绘彼得大帝中式书房的油画,以及大走中国风的宫廷漆画。它们,见证了中俄在草原丝绸之路上展开的源源不断的文化交流。
据介绍,此次“帝国夏宫”展文物,全部来自彼得大帝18世纪初创建的皇家滨海行宫。其中除了家居生活用品,也有各种用于装饰行宫的油画、精美瓷器等文物。虽然在建筑风格上大走欧洲宫廷风,但彼得大帝和他的继任者们显然对来自中国的家具和装饰品也颇为青睐。此次参展文物中,名为《彼得夏宫大宫殿的中式书房》壁画,就忠实呈现了这座宫殿书房的中西合璧:在瓷器阁西南角,宫廷风的室内装饰下,却是端庄典雅的中式座椅;中式博古架旁,装饰花瓶带有明显的清朝宫廷风。显然在300多年前,彼得大帝对这种中式“装修”也颇为青睐。不仅如此,彼得夏宫还珍藏了多幅仿中国宫廷漆画。这些漆画用金色和银色模仿漆板画,但板画内容却完全是中国风物。其中一幅,就展现了中国的丝绸织造的情景。
成都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俄罗斯和中国的文化交流,在大约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在阿尔泰山北麓巴泽雷克墓地出土的文物表明,横贯欧亚的草原丝绸之路将战国时期中国的丝绸、漆器、铜镜等带到了西西伯利亚。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更是频繁通过今俄罗斯南部往来于中国与欧洲。13世纪上半叶,蒙古的西征把茶叶及更多的中国物产、文化带到了俄罗斯国家形成前的俄罗斯诸公国;而穿行于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商人则不断用来自中国的锦缎、粗布、棉花、茶叶、瓷器、药材及烟草逐渐加强了这种联系。
据介绍,中俄两国的直接接触开始于16世纪后半叶。此后300年间,双方联系不断加强。尤其17世纪,中俄建立直接的经贸关系后,四川的葛布、茶叶成为重要的外销商品。光绪元年(1875年),俄国人索思诺福斯齐等还曾亲至四川产茶区考察,并留下“此行由楚、蜀来甘,盖专为探访茶路也”的记载。(成都博物馆供图)
原标题:彼得夏宫文物也有“中国风” 中俄早已通过草原丝路开始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