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43万网友见证 档案修裱师修复老成都记忆

2017-06-10 08:18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经过处理后,需要把档案贴在专用的绷子上。

 经过处理后,需要把档案贴在专用的绷子上。

成都高新区天仁路260号,成都市档案馆内,存放在着一卷卷泛黄的档案。为了让档案发挥出“守护历史,传承文明”的作用,在修裱师的匠心修复下,百年前的老成都记忆开始复苏。

6月9日,国际档案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直播走进成都市档案馆,全网43万余人同步见证百年来档案修裱的过程,趣读老工匠们“妙手回春”的档案中写满的历史。直播过程中,网友们也频频表示,不仅想了解档案背后的故事,更想通过老档案走进成都历史。

药方写方言搞晕药房伙计

中药里居然要配一块席子?

走进成都档案馆,在如“鼎”样庄重严肃的成都市档案馆大楼里,尘封着老成都的逸闻趣事。

档案馆信息技术部秦克非拿起一份老成都警察厅的训令,上面记载了一段老成都关于中医药的趣味故事。

话说百年前,一名患者拿着老中医开的方子,去当时名中医王朴诚的医馆荣丰堂抓药。“怎么有一味药材叫做席子呢?”荣丰堂的伙计拿到药方后,很是纳闷,我怎么不知道这样一味药材呢?“不过这位伙计还是很负责的,没有把睡觉的凉席切一块给他。”档案馆工作人员秦克非告诉记者,据档案记载,这位伙计最后去开处方的药铺仔细询问,才知道原来这味药材是蝎子,但在方言中音同“席子”,开药方者便根据方言发音写下。

“所以当时的警察厅发出训令,用这个案例教育医生要规范用字,为患者负责。”秦克非告诉记者,经过这次因方言闹的笑话后,神州医药总会成都分会紧急召集会员开会,要求各个医生大夫“嗣后开方务用药之本名,不得好为新奇并擅用它字代名”,意思是开药方要严谨,不可随意用其他字眼替代。

成都市档案馆的修复师正在把破损的档案装裱修复。

成都市档案馆的修复师正在把破损的档案装裱修复。

古人如何给成都人指路?

东门水果南门走兽别走错了!

现代社会,高铁、地铁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老成都人们都有哪些交通工具呢?在直播成都故事展馆部分,记者和网友们一起通过老档案,了解到不少老成都出行趣事。

其中,最惹人眼球的莫过于每个轿铺的标志。垂涎欲滴的新鲜水果,娇艳烂漫的鲜花……你能想象这会是为老成都乘车引路的标志吗?“鸡公车后,老成都人主要的出行交通方式是轿子。成都市内有多家轿铺,东门为水果,南门为走兽,西门为水禽,北门为花卉。”成都市档案馆工作人员梁振丽介绍,在当时,很多人不识字,包括出卖苦力的轿夫。所以这些有趣的指示,会让他们知道轿子去往哪个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标志明确也方便各家轿子行会进行管理,老百姓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向警察厅反映。直播后,记者也从四川省民俗专家刘孝昌的讲述中了解到,当时这些花卉和禽兽图案的选取,还有讲究。“必须是选取佳禽、义兽。花选荷、菊、兰、竹、梅;果选桃、桔;禽选雁、孔雀、喜雀;兽选狮、虎、牛、马等,有吉祥富贵之意。”而选择这四类,也与金木水火与东西南北相生相克也有一定关系。刘孝昌介绍,更有趣的是,在老成都,有关龙这类高贵的动物图案,是绝对不能由老成都轿铺一般商家老板随便使用的,如果把龙纹图案拿来做成市招,挂在轿铺门口招展生意的轿铺,必定会引来大难。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曾专门出书解释四川方言

“纸飞飞是小纸条,盘海就是螃蟹的意思,这些每个四川人都耳熟能详的方言,百年前的老成都竟然还专门出过一本来解释。”梁振丽指着一本方言和普通话对照的小册子告诉记者。从古至今,成都都是一个开放而包容的城市。

“当年竹枝词里,就有一句著名的‘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梁振丽解释,这句话反映了老成都时期人口是来自四面八方。在档案馆里,记者和网友们看到的民国户籍档案佐证了这一点。福建,江西,湖北……各个地名出现在了不同的户籍登记档案里,因此,在竹枝词最后两句,也有了“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的调侃。

抗战时期,外来人口大量内迁成都,成都成了大后方。华西坝也迎来了不少高鼻梁黄头发的外国人。四川方言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来说,似乎成了晦涩难懂的语言。“为了让大家更好融入成都,听懂方言,所以社会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方言手册。有普通话和四川话的对比。”

/现场/

记者亲历破损档案复活

本次封面新闻app、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封面直播官方微博、网易、腾讯、今日头条、北京时间、爱奇艺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吸引了全网43万人观看。

档案馆12楼,是档案修裱师张士兵工作的地方。直播镜头下,他正在修裱一本已经严重受潮,并且虫蚀严重的“档案砖”。

宣纸,棕刷,浆糊盆,镊子,起子,人工手削的尖头竹片……就着这些修裱工具,张士兵开始了修裱工作。先将档案放进锅炉中高温蒸,借助水蒸气将“档案砖”拆分开,接着在操作台上铺开了一张油纸,轻轻地将一张残破的档案背面置于上方,棕刷蘸水,使纸张平整。

当水分完全浸透档案后,一根裹成条的毛巾均匀地碾过档案,吸干多余的水分。几秒后,盖上一张A4大小的宣纸,宣纸与修裱档案贴合后,张士兵熟练地在纸上刷上一层浆糊。

从业三十几年,张士兵告诉记者,这份工作依然让他振奋,“每一天都在揭秘历史不同的篇章。”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秦怡杨晨摄影雷远东

原标题:43万网友见证 档案修裱师修复老成都记忆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