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水岸”工程浣花溪青华路样板段 摄影记者 王勤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不久的将来,这种美好景象将不再只存在于诗句中,昨天成都商报记者已在成都“宜居水岸”工程的浣花溪青华路样板段看到了浣花溪两岸一株株尚未绽放的红梅,几个月后,它们将香飘两岸。昨日,成都中心城区“宜居水岸”工程又迎来新进展,浣花溪青华路样板段以及西郊河实业街样板段,作为“宜居水岸”首期启动的市级示范项目——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的第二批样板段,联袂亮相并正式向市民开放。
全域增绿 怎么做
关键词:植绿
浣花溪将再现赏梅盛况
西郊河实业街段四季繁花
昨天上午,成都商报记者站在青华路四川博物院步行桥上,浣花溪从桥下缓缓淌过。浣花溪青华路样板段就是从这座桥起,上溯至浣花溪公园浣花桥间止,长约100米、绿带宽约50米。
走进开了一个口的围栏,就可以看到样板段全景了。两岸高大的黄桷树疏密有致,阳光从枝叶中照下来,百子莲、美人蕉、马鞭草……十余种植物花草在树下袅娜开放。两侧的驳岸挑出2米宽的木栈平台,平台上设有座椅和躺椅。平台外侧就是用垒石装饰的浅水区,沿线生长着再力花等挺水植物。该标段设计师、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王继红,指着身旁的几株乔木介绍说,“这就是梅花,是浣花溪样板段的骨干花乔,我们想依据陆游‘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篇,再现成都赏梅的盛况。”
而位于二道桥与实业街之间的西郊河实业街样板段,长约50米,绿带宽约12米。王继红介绍,在保留并梳理沿河既有高大黄桷树的同时,还补植了垂丝海棠、银杏等乔木与多种宿根草花,“以实现春赏海棠、夏观草花、秋看银杏、冬望茶梅,四季皆有看点。”
王继红介绍,因这段样板段紧邻宽窄巷子,所以在设计上引用了大量传统元素。记者在现场看到,供市民休憩的座椅台座是用仿明清砖瓦砌成的,古香古色。
重拳治水 怎么做
关键词:截污
清淤后还要全线截污
强力治理黑臭水体
昨天,成都商报记者探访发现,两个样板段的河水看起来还算干净,但走近河边仍能闻到一点腐臭味。“清淤治水的效果是有限的,还有很多工作要展开,整治黑臭水体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成都城投集团兴西华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晓峰说。
邵晓峰介绍,“治水”一直是“宜居水岸”工程中的重要任务,除了清理河底淤泥,河岸边栽种的挺水植物也是一种“治水担当”,“具备一定的净水功能。”同时,为优化水质,“宜居水岸”全线的排污管道都将被截污。“光是全线7.4公里的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沿线就有四五十个排污口把污水排进河道里。”中铁二十三局西郊河项目技术负责人成晋介绍,工程沿线有很多老小区,排污管道老旧。“我们要把这些老式管道接入污水管网体系,保证以后没有生活生产污水进入河道。”
另外,邵晓峰提到,要整治黑臭水体,还必须保障水源充盈。“我们的对策是把锦江的水引进来,同时也会加大再生水的回收利用。”
目前,两个样板段的围挡均已开设出入口,昨日起正式对外开放,市民可在工作人员指引下进入围挡体验。昨日上午,市民张女士抱着女儿走进浣花溪青华路样板段,她说改造后路变宽了很多,绿化也很漂亮。另外,西郊河也变得“好闻不少”。据了解,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将于下月正式启动全线动工,预计明年6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
/ 权威解读 /
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局长杨小广:
向多城取经 将给市民带来绿色大礼包
“‘成都增绿十条’借鉴了国内多个城市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未来五年成都‘全域增绿’的目标和做法,量化了阶段目标,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将会给成都的生态安全和普通市民的生活带来利好。”昨天,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局长杨小广解读了“成都增绿十条”的特点,介绍了下一步工作计划。
杨小广认为,“成都增绿十条”的第一个特点是“全域性”。“包括了成都全域范围内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第二绕城高速生态带、环城生态区以及市域路网水网绿化建设,在城区中又包含城市公园、小游园、微绿地等绿地建设,充分体现了全域概念。”
第二是系统性。提出了构建比较完善的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在城区内提出了构建公园绿化、滨水绿化、道路绿化、小区绿化和立体绿化的完整体系。 “量化目标和可操作性也是‘成都增绿十条’的特点、亮点”。杨小广称,十个方面分别提出了明确目标,明确了年度任务和责任单位。还有就是注重特色塑造。实施“花重锦官”增花添彩、建成天府芙蓉园、芙蓉小镇、芙蓉主题观赏园,建设三环路熊猫绿道等都体现了天府文化、成都特色。
杨小广特别提到,“成都增绿十条”实现了一些难点问题的突破。“其一就体现在小游园和微绿地建设上。”他介绍,在“成都增绿十条”中提出“到2022年,全市新增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400个”的目标任务,其中很大部分是小游园和微绿地,比如2017年要完成50个小游园、微绿地,建在城区市民身边且中心城区用地价值比较高的地方,是一项大好的民生实事。
杨小广介绍,各部门将按照“增绿十条”的内容,加快实施增花添彩、行道树增量提质等工作。首先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各区合作,建立台账、制作图册、项目上图、挂图作战,加强社会参与和监督;二是进一步完善绿地系统规划,制定清晰明确的工作目标,每年建设30个增花添彩点位,每年打造60条以上行道树增量提质示范街道;三是进一步加强技术支撑,制定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进一步加强植物引种等研究,推动我市园林绿化向景观化、特色化发展。
/ 专家访谈 /
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院长:
“增绿十条”是值得期待的城市“绿图”
成都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院长陈明坤认为,“成都增绿十条”的首要特点是目标明确,“就是要通过全域增绿,连同治霾、治水、治堵,把成都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陈明坤尤其关注公园绿地的建设,他认为未来5年增加400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是突破难点,力度很大。
大规模新增公园绿地 魄力大
陈明坤介绍,“成都增绿十条”提出,到2022年,全市要新增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400个,这会给市民送上一个绿色大礼包。“当然,这项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在中心城区,土地价值高、土地利用已经很充分,想再成片建绿很难。”陈明坤认为,在未来5年新增如此多的绿地,可见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魄力。“不过这项工作肯定是值得的,因为中心城区的绿地,它的服务价值、外部经济效益非常高,绿色多了、环境好了,周边市民会得到很大方便,也会使周边的物业增值。”
如何完成这项难点工作,陈明坤介绍,他了解到成都会利用闲置土地建绿,园林部门还会和国土、规划、水务等部门联动,通盘考虑规划、建设、管理,努力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天府绿道系统完善功能丰富
陈明坤还重点关注到“成都增绿十条”中天府绿道的建设。他介绍,以往的绿道未形成体系,功能也相对单一。“天府绿道的建设会很系统,功能性也很丰富。绿道串联了生态、文化、产业资源,方便进入,也便于参与。会有方便市民健身的健康绿道,也会有文化绿道,还会有生态绿道提供生态体验,以及具有成都特色的熊猫绿道,功能和服务很丰富。”
在陈明坤看来,“成都增绿十条”是一个通盘考虑未来五年的行动计划,“重点内容明确,难点问题有突破,具体任务和时限有要求,操作性上便于分解工作、推进进度和目标考核。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城市‘绿图’。”
成都商报记者 李秀明 尹沁彤
原标题:成都宜居水岸 第二批样板段昨起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