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8+X”条城市通风廊道 打造成都头顶“新风系统”

2017-07-06 06:50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让城市上空“穿城风”畅通无阻,把城外的新风引到城里来,把雾霾、污染物或热量尽可能吹走。7月5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新举措”新闻发布会在成都召开,成都的规划之变,也将让1600万成都人的生活发生变化。

在成都的最新规划中,成都将打造“8+X”条城市通风廊道,为成都上空安装上“新风系统”,让市民在秋冬季尽量远离雾霾。

那么,成都的风来自哪里?通风廊道路径上的建筑会有哪些方面的管控?成都古代的自然风道是如何设置的?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瑛对此作出解读。

A 引风来

“8+X”通风廊道

促进郊区生态冷源与城市中心连通

8条一级通风廊道和多条二级通风廊道,构成了成都“8+X”城市通风廊道体系。按此规划,成都确定将在东北和西北处的城市主导风向上,规划8条500米宽的一级通风廊道及若干条二级通风廊道,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打造成都头顶的“新风系统”。“此举就是为了改善城市的通风环境,缓解雾霾。”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瑛介绍,风是打破不利气象条件的“动力”。在秋冬季节,成都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不利于污染物排散,“等风来”或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收效最快、成果最显著的一种除霾方式。不过这种“靠天吃饭”的除霾措施缺点也很明显,比如间歇性不见风的踪影、千呼万唤不出来等。还有一点是,因为城市的建筑物比较密集,有的时候风遇到拐角,可能就过不去了。

在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的示意图上可见,宽达500米的8条一级通风廊道整体呈西北、东北至南方向,覆盖全域范围。进入中心城区后,分散为若干条二级通风廊道穿城而出,一直延伸到天府新区。“一级廊道从生态地区进来,主要把大的风力资源引入城里来,再通过二级廊道,在城市里面进行贯通和分配。”张瑛解读,这些通风廊道大都依照现有的山脉、河流、绿化带布局。“主要目的是促进郊区生态冷源与城市中心连通,改善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具体说来,一级通风廊道的选择,是基于发展组团之间的格局,比如新都和郫都区之间有生态地带,可据此规划一处巨型通风口。二级廊道,主要位于中心城区,会选择尽可能具有较强通风能力的区域,如河道、公园、绿地、道路及一些低矮分散建筑群等,通过把这些区域连通,促进冷热空气流动交换,避让绝大部分能够形成阻挡效应的建筑物。

B

风穿城

北边进南边出

严控风道内建筑高度、密度和布局

“通风廊道的规划,就是要保证风能从东北、西北方向进来,顺利从城市南面出去。”张瑛说,为了让风轻松通过,成都市将对廊道内建筑的高度、密度和布局形式等方面强化管控。张瑛介绍,在廊道宽度上,要求一级通风廊道宽度不小于500米,二级通风廊道宽度不小于50米。主导来风方向的第一排建筑,密度不应大于30%,建筑间口率不宜超过70%。除此以外,布局形式上宜采用利于形成贯通性通风廊道的建筑布局形式。建筑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宜大于80米。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城市通风廊道的概念和应用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出现了。德国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将通风廊道引入城市规划的实践。而亚洲对PM2.5颗粒的排放标准要求最严格的日本东京(每天最高不超过35微克,全年平均不超过15微克),早就建立起了山、谷、海、陆、公园结合的五级通风廊道系统。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通风廊道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重视。近年在北京、武汉、福州、南京、杭州等国内大城市,都有了城市通风廊道的研究规划。

根据武汉市已有的成文数据显示,该市的六条生态绿色走廊(风道),使中心城区的夏季最高温度平均下降1℃到2℃。

此外,“城市通风廊道”主要应用于风速比较低、静风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对于一些本身就风速很高的城市,再设计城市通风廊道,则很有可能出现风灾。

成都市区·现状

多条干道为通风走廊

有利于城区空气流动成都市区 省政协委员、省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懿解释,要是想把中心城区的空气赶出去,则需要空气加速流动,而城市通风廊道的形成,无疑对加快空气流动有所裨益。在陈懿的理解中,类似于营门口路到花牌坊街,再到西月城街、八宝街、青龙街,以及府青路到红星路,再到新南路,这样较为“斜直线”的城市道路,都算是“城市风走廊”。它们对于城市空气流动,都提供了空间。

陈懿告诉记者,随着城市人口增多,发展程度加深,在城市建设中,老成都留下的“城市通风廊道”受到了阻碍。“单独的一栋两栋房子,肯定阻碍不了城市通风廊道,但是如果是规划中没有注意到城市通风问题的高楼群,产生的挡风作用则太需要重视了。”陈懿说道。

城市格局·变迁

街道“斜巷”布局为风留道

身为一名老成都人,民俗专家李祥林记忆中的夏天已经变味了。“以前成都的夏天一点都不热,我们都在自己家的院坝里乘凉,最远也就出个家门,坐在路边。”李祥林说。

前几年,李祥林把家搬到了成都西北方向三环外,一条河流蜿蜒而过。他告诉记者,到了夏天,他家总会凉快一点。“向成都的西北方走,经过都江堰,地势逐渐增高,成都上风上水的地方在西北门这边。”李祥林说,上个世纪末,老成都的房子还不高,气候温润,即使是盛夏季节,也不用像“隔壁子”重庆一样,洒水降温。“用现在的话说,那时候成都的风道是畅通的吧。”

在不少老成都人眼中,成都有不少天然风道。民俗专家刘孝昌很确定,西北门的少城、金牛坝,北门的府河上游,南边的老南门大桥,还有郫县等等,都是成都的天然风道。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在老成都的历史格局中,就存在为城市的“穿堂风”留道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目前老城区仍然沿用至今的城市道路形成的是斜路网肌理,而非正南北笔直的路网,就是为了城市格局适应天府平原的风热气候特征。这种特征有两千多年的城市历史。“你看,春熙路片区的大部分道路都是北偏东大约15度的斜向,就是顺应成都的主要风向,”该名专家告诉记者,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顺应风道,是规划师和建筑师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大片高度相近的建筑物的建设会像墙一样挡风,而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会导风,就跟有高差的山一样,附近容易形成气流。”该名专家举例,在龙泉山、凤凰山等山带,风向主要是从山顶吹至山底,因此区域内的道路建设、建筑布局都应该考虑避免阻挡风的路径。在成都的整个城市规划中,除了城镇群层面的风道,成都还有城市等级的风道,“例如位于绕城高速两侧的环城生态区,在成都城市的各个方向都预留了楔形绿地,其实这些生态区,就是城市等级的风道,让风能够吹进城。”

原标题:穿城风 散雾霾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