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前辈
新鸟种以中国人命名
四川短翅莺,学名Locustella chengi,种加词chengi是为了纪念郑作新院士,特用他的姓氏拼音来命名,这也是首个以中国鸟类学家来命名的鸟类。
郑作新出生于1906年,是国内外知名的鸟类学家,在国内外学界都颇有影响力。1980年,郑作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92岁的郑作新院士逝世。
“一些在西伯利亚繁殖,但在中国及亚洲南部地区越冬的候鸟,时不时会出现在欧亚大陆,”据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朱磊博士介绍,身在瑞典的皮尔对鸟类研究颇有兴趣,从1984年至90年代中期,皮尔多次来到中国,先后发表了海南柳莺、峨眉柳莺、灰岩柳莺和淡尾鹟莺4个新种,“皮尔在中国曾得到了郑作新院士的支持和帮助,以郑作新的名字命名四川短翅莺或许是对这段友谊最好的纪念。”
它,长相“低调” 四川很常见
浅棕色的羽翼,尖尖的小嘴,四川短翅莺“长相”非常低调,以至于不吟唱的它几乎不会引人注意。“其实四川短翅莺在四川地区很常见,”戴波说,根据目前的资料,四川短翅莺应当是个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湖北一带。在2005年前后,戴波就已经发现了这种小鸟。
2005年左右,戴波在雷波、马边一带进行科研调查时,也曾听到过四川短翅莺的鸣叫声。“当时觉得这个叫声很特别,但我以为就是高山短翅莺,只是个体差异,导致声音频率会有一些不同,并没有往新物种那个角度去想。”戴波说,虽然也曾采集过鸣叫声,因为没有对鸟儿采样,也就没有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两者非常相似,不仔细听的话,不容易分辨,”赵健说,从分析结果来看,两种鸟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可能是同一祖先在85万年前开始分化,“也就是这样,才导致四川短翅莺长期被误认为高山短翅莺,也被学术界忽略了。”
听音辨鸟 小差异中的大秘密
若不是20多年前,皮尔不经意间听到的那声鸟鸣,或许四川短翅莺会永远被“埋没”在另一个物种中。
在皮尔的工作照上,一个透明的弧形“大碗”特别引人注意,这就是录音机的集音设备,在中间有一个麦克风,可将鸟鸣声收集到录音机里,这个装备也是皮尔野外考察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们在江西、福建等地,多次收集到高山短翅莺的鸣叫声,别人也曾在江西录到四川短翅莺的声音,这为掌握新物种的地理分布起着一定作用,”赵健说,声谱分析显示,四川短翅莺鸣唱的频率在4000赫兹以下,而高山短翅莺则在6000赫兹左右,“通俗来说,四川短翅莺的叫声相对低沉,而高山短翅莺则要高亢一些。”
2014年,在四川南部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350米处,科研人员进行了野外鸣声回放实验。“四川短翅莺只对同种的鸣唱反应强烈,而对高山短翅莺的鸣唱则无动于衷,这说明繁殖季雄鸟鸣唱有差异,两种间存在着生殖隔离,”朱磊称,这也让科研人员最终确定了四川短翅莺是个此前未被人类所发现的新物种。
华西都市报记者肖茹丹(图片由戴波提供)
原标题:一声异常的鸟叫 四川发现鸟类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