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国医大师郭子光逝世:坐诊用iPad 和孙子讨论外星人

2015-05-19 07:22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喻倩媛   责任编辑: 马兰

国医大师郭子光。

7岁能背诵“药性三字经”,19岁开始坐诊行医,24岁考入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坐诊……1932年出生于重庆荣昌的郭子光,在2009年成为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首届“国医大师”之一。

他曾经用中医汤药帮助病人控制住了肺癌,自己却没有逃离疾病的魔爪。2015年5月17日晚,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首届国医大师郭子光在成都逝世,享年83岁。

18日下午,郭子光生前坐诊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老中医门诊部,依旧人来人往,门口排号的医生告诉记者,郭老去年10月不再坐诊后,还是有很多病人在打听他什么时候能回来…

大师风采

八旬老人带病出国讲学

手写遗嘱“丧事从简”

成都中医药大学十二桥校区正大门的对面,是该校的教师公寓。18日下午,赶来拜别的同事、学生、病人来了一波又一波。

大女儿郭维告诉记者,在父亲去年底住院前,就亲自手写了遗嘱,叮嘱“丧事从简”,“治丧期间不摆花圈、不开追悼会、不搞告别仪式”。后来因为考虑到确实有很多人想要来祭拜,就设了这个简单的灵堂。

郭子光唯一的“关门弟子”、博士后李炜弘说,2013年,在学校例行的体检中,郭老被查出了肺上有问题,他没有去照CT,而是自己给自己开方子控制病情。此前,郭老曾用中医药控制住了病人的癌症。“最长的已经18年了,没想到,他比病人走得还早。”

生病期间,郭老不仅继续坐诊,还去日本、澳门讲学,每两个月去广州的工作室指导学生。直到2014年秋天,他的病情恶化,在做学术讲座时力不从心,只能坐在椅子上完成演讲。即使如此,郭子光仍旧亲自撰写演讲稿。

坐诊使用iPad 

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

“精研岐黄尊奉仲景祖述百家著作等身功在当代,辨析病症铸成大师施惠万民复礼克己泽被后世”,这是原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谢克庆为郭老所写的挽联。然而郭老的一生,用这40个字来概括也许还不够。

2013年,华西都市报记者曾经专访过郭老,那时的他,早上不到8点,便穿着牛仔外套来到门诊部,换上白大褂、掏出iPad开始了诊疗。一杯西洋参泡的水摆在手边,到中午12点半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时,还没喝完。

忙着看病开方、给学生做指导,郭子光根本没时间回答问题。我们像纯粹的围观者一样,听着他事无巨细地问病人吃得好不、睡眠如何、大便次数;看着他拿出iPad熟练打字记下病人的症状、电话;盯着他扭头对学生解释方子里的某味药起什么作用;耳边还一遍遍重复着他对病人不厌其烦地劝说:一定要戒烟,酒可以少喝……

他看病时间很慢,12点半下班,算早的,更多时候,上午的坐诊时间会延长到下午2点、3点,午饭也就变成了“下午茶”。

大师印象

是什么让郭子光成了国医大师?他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喜欢背诵,善于把学到的理 论 用 于 临床。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杨殿兴给了我们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答案:既有行业的影响力,又有学术水平。

女儿眼中的父亲:

新潮前卫 和孙子讨论外星人

出差、讨论、写书……是儿时的郭维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

那时候写书全靠手写,郭老白天又忙,只能晚上写,几十万字的书稿就是那个时候手写出来的。“父母两人都是从医的,父亲写书时碰到什么问题,都跟母亲讨论。”郭维说,父亲的每一份书稿,要交给出版社前的最后一个版本,都是母亲手抄出来的,“因为我母亲字写得特别好。”

“他们两个人都喜欢看书,所以说从小我们家庭的学习氛围就特别浓厚。”郭维说,父亲告诉她,人就是要勤奋,要不断地学习。父母两人都是从医,郭维和妹妹却一个选择了人事方面的工作,一个选择了做会计,“但他们从来没有干涉过我们的专业选择。”

“新潮”“前卫”也是郭维对父亲的形容词,她说,一个80多岁的老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非常快,用智能手机、聊QQ、写博客都不是难事,甚至还能和上高中的孙子讨论外星人、时空的维度。

学生眼中的老师:

家里做好吃的总会叫上学生

首都医科大学中药学教授许利平是郭老真正意义上的“大弟子”。1989年郭子光首次招收“中医各家学说”专业的研究生,而且只招一名,招收的就是许利平。即便只有她一个学生,郭老还是按照教案一节课一节课地讲。中医各家学说要求教师必须了解中国历史上各个有影响力的名医的观点、长处和优势,甚至是记得某个中医的某个处方。

当年上研究生的时候,许利平一个人在成都。“老师跟师母真的就把我当女儿一样看待,家里做了好吃的还经常叫我过来吃,甚至让我住到家里。”许利平记得,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郭老对待学生都非常“和蔼”和“真实”。

几年前,郭老听闻一名女学生因家庭贫困,每天靠给同学送牛奶补贴生活。他几经周折联系上女孩的班主任,向年级的10名贫困学生捐助了5000元钱。这些年,他每年请学校推荐贫困生,这些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捐赠人是谁,郭老只是委托校报上这样写:“一位退休的老师”要捐助,让学生们报名。

大师眼中的大师:

极为严谨的同班同学

郭老去世后,四川的国医大师就仅剩第二届国医大师刘敏如一人。

巧的是,刘老和郭老当年是同班同学。在接受华西都市报采访时,刘老曾经透露了一个小故事。她还是一名学生时,因为朋友关系,需要为一个90多岁、常年咳痰的老人看病。诊断之后,刘敏如把自己所开的药方给郭子光看,“老师都不敢开的汤药,你敢开?”郭子光的话让刘敏如心里一沉,因为她当时刚学方剂学没多久,这服药的配方又很复杂,确实有风险。之后,刘敏如又返回老人家中,仔细斟酌之后在药里加了一味白沙参。

这也让她养成了反复斟酌,仔细考虑后才下笔的行医习惯。

大师经历

这些年,郭子光每年请学校推荐贫困生,这些学生甚至都不知道捐赠人是谁,郭老只是委托校报上这样写:“一位退休的老师”要捐助,让学生们报名。

学医前先学国学 曾受周总理接见

1932年,郭子光出生在重庆荣昌县仁义镇一中医世家。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郭子光从小便跟着父亲学习中医知识。他记忆力超群,7岁便可熟背“药性三字经”和“汤头歌诀”;15岁学医前先上私塾,《四书五经》为他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19岁的青年中医师悬壶乡里,不到几年就成“头牌”;24岁,考入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专业本科,提前毕业并留校任教。

是什么让郭子光成了国医大师?他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喜欢背诵,善于把学到的理论用于临床。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杨殿兴给了我们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答案:既有行业的影响力,又有学术水平。最重要的是,国医大师必须医龄超过55年。

早在1972年,40岁的郭子光因研究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成果,在人民大会堂和另外17名专家一起受到了周恩来的接见。1985年,他前往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在日本伤寒界名声大噪。在他的推动下,成都中医药大学与日本汉方中医学界建立了每年一次的、延续了20年的学术交流。

郭老创新了中医理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经方证”为“病理反应层次”学说,被认为是伤寒新说;提出的“三因鼎立”学说,被认为是对中医病因发病学的经典概括。郭老还在全国率先开掘中医康复学科领域,提出创立“现代中医康复学”的框架构想。

大师传承

医学手稿将全部存放母校图书馆

郭子光学识渊博,耕耘不息,著述丰厚,主编出版了《现代中医治疗学》、《伤寒论汤证新编》、《日本汉方医学精华》等近20部著作,参编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160余篇。

记者从成都中医药大学了解到,该校将联合郭子光的家人,对他的医学手稿、著作等进行详细的整理,并全部存放至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的图书馆,供学生研究。

该校相关负责人说,大家不要担心郭子光的医术“后继无人”,他已经培养了众多弟子。比如,郭子光在校担任研究生导师期间,就培养了一批学生,后被评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后,又收了一批年轻的老师为弟子,而他的“国医大师工作室”还有一批弟子。与此同时,学校的“郭子光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被纳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加以研究。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浩野张菲菲摄影陈羽啸 吕甲

原标题:国医大师郭子光逝世 坐诊使用iPad 常和孙子讨论外星人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