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成都科学城打造产业发展科技引擎
点击:成都科学城将汇聚高端的创新要素,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创新中心、国内领先的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中西部地区最具吸引力的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创新创业生态链完备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
4月,诺基亚成都研发中心等四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落户成都科学城,作为成都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起步区的重要区域,成都科学城将按照“创新为魂、科技立城”的建设理念,“四态合一、产城融合、独立成市”的规划原则,形成“一城两园多区”的空间布局。
“两园”分别是国际合作园和创新转化园。国际合作园以国际企业及国际化合作企业总部、研发、设计、孵化、制造以及配套服务功能为主,引进川法生态科技园等国际合作项目。创新转化园则以高技术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
“多区”是指成都科学城核心区将重点布局创新孵化、大数据、校院地协同创新、文化创意、工业研发、设计研发、科技研发7个产业聚集区和城市配套区,着力构建产城融合、功能完善、生态优美的智慧之城、创新之城和宜居之城。
目前天府大道、梓州大道和深圳路已建成,在建道路包括兴隆湖环湖路、环湖绿道、蜀州路、南宁路、兴隆十四路、海南路和广西路,同时还有拟建道路6条。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按照规划,成都科学城起步区将规划形成“一高两快三主六轨”综合交通体系。其中,“一高”是指成自泸高速公路,“两快”分别是益州大道(站华路)和梓州大道(红星路南延线),“三主”分别是天府大道、深圳路(货运大道)和南宁路,“六轨”则指的是地铁1号线、6号线、11号线、15号线、18号线和有轨电车T5线。
生态
锦江生态带景观亲水宜人、层次丰富
点击:遵循“以水兴业,以业聚人”的理念,以锦江整治和生态景观建设为重点,依托生态文化本底,结合自然环境优势,合理布局产业功能和公共服务配套,打造国际化现代都市滨水新区。
蜿蜒的河道两侧青草绿树,飞鸟低掠,自实施锦江生态带整治工程以来,10多公里的沿河生态带形成多个滨水景观。昨日记者来到锦江生态带发现,目前大部分段落的主体工程已进入收尾,示范段景观基本形成,未来市民可以感受优美的滨水生活。
锦江生态带将规划建设20多公里滨江路和多座跨江桥梁,在加强两岸交通联系的同时,形成“一桥一景”的滨水景观。锦江两侧还布局生态绿地和滨江步道环线,将功能性和景观性相融合,滨江景观与市民休闲活动有机统一,营造出一个亲水宜人、层次丰富的滨水空间。
项目工程师李开红告诉记者,每天保证1000多名施工人员加紧施工,并配备了近100台挖掘机、装载机运行。据介绍,现在正在抓紧建设包括河道整治、河体、水闸的土建部分。截至目前,锦江生态带整治一期工程河堤护岸、河道开挖、水闸已基本完工;二期工程为锦江桥梁建设,目前正在加紧开展方案设计工作。
一项项“生态大手笔” 成都还绿于民还水于民
成都不仅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代表城市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早已悄然起步,初见成效。一项项“生态大手笔”,还绿于民、还水于民。让居民在享受到城镇化红利的同时,也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绿地绕城郭 让成都绿意满城
2011年底,以“六湖八湿地”为核心,成都启动了中心城区最大规模生态区建设。如今,漫步锦城湖、白鹭湾湿地,盈盈湖水清可见底,环湖道路上尽是休闲、锻炼的市民———一幅“城市绿色客厅”的画面生动呈现。它们将与其他建设中的湖泊、湿地一起构成“蓉城之肾”,承载起大气和水环境改善的重要生态功能。
今年年初,重磅出炉的《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更是为成都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新目标、提供了新支撑。预计到2020年,成都绿地系统建设将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指标标准,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45%、绿地率40%、人均公园绿地15平方米的目标。
一系列绿化生态工程正在有序推开:旧城区拆旧建绿,完善公园体系,着力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中心城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保护和建设相对集中的局部湿地系统以改善热岛现状;市域21条主干河流非城镇段单侧各设200米防护绿带,道路两侧绿化带将按要求精细管理……
成都全面推进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成都因水而生,水成为了贯穿这座城市的“生命线”。早在2013年8月,成都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一年多后,《成都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出炉,以“一网三圈、四区六廊”为总体构架,不仅要建生态区,还要打造生态廊道。而为全面推进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成都市近期将重点推进六个方面的示范工程建设。
“首先在环城生态区建设‘六库八区’,即锦城湖、江安、金沙、安靖、北湖、青龙等6个水库以及8个水生作物区的规划和建设。”成都市水务局负责人说,其次,成都市还将在龙门山生态屏障带建设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在龙泉山区生态屏障带推进完善“百湖工程”建设。
成都还将推进建设金马河防洪生态廊道、锦江宜居生态廊道和南河休闲生态廊道(邛崃南丝路水上走廊);同时,还将推进四个高标准的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成都商报记者 张强 实习记者 李彦琴 摄影记者 王红强
原标题:双核共兴 宜业宜商宜居天府新区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