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成都开展圈养繁育、增加种群数量来挽救大熊猫这个濒危物种,继而在未来,让圈养大熊猫回归自然。熊猫的足迹由自然中来,在圈养中获得物种的重生,再回归自然。我们追寻熊猫的足迹,一路走来,却发现成都不止有熊猫。追寻熊猫足迹,也就追寻出成都人在保护物种多样性中付出的努力。
生于1985年的张皓第一次知道熊猫,因为1990年亚运会的吉祥物——“盼盼”。
2005年,张皓成为成都熊猫繁育基地的一名饲养员。在他看来,熊猫的时间一半在吃东西,一半在睡觉,平躺、俯卧或蜷成团,爱用手遮住眼睛。黑白色,圆脸颊,黑眼圈,懒洋洋,胖得很,走路还带内八字,是地球上最可爱的生物之一。
但是,别以为它只是个人畜无害的小萌物,今日,张皓会以一个兽医严谨的专业态度告诉你,它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自保时的攻击力不亚于一只熊。
需要对熊猫了解更多?熊猫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通常生存在海拔1200米到1500米处。
养:不一样的熊猫
上世纪80年代,因生态气候变化,竹子开花引发熊猫保护危机——那些饿得奄奄一息或浑身都是伤病的熊猫,在吴孔菊的印象中,依然记忆犹新。
吴孔菊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动管部主管,那一年,她所在的成都动物园抢救了十几只熊猫。“有些牙齿都掉光了。”这需要很多精力和较大的地理空间,而成都动物园当时只有小笼子。为了能更好地保护熊猫物种,必须搭建一个科研队伍和专门性保护机构。
于是,1987年,斧头山被划出一片地,成立了熊猫繁育基地。1995年前,这里的主要工作是建设和抢救濒临灭绝的熊猫种群。此后,才慢慢开发出教育和旅游的功能。
抢救,顾名思义,是留下物种持续繁衍。熊猫的平均寿命,圈养情况下能到30岁,野生环境下能到18岁。基地最初有四大家族的六只熊猫。熊猫通常到了20岁就不能生育,但是四大家族里的庆庆生了九胎十三子,亚亚生了九胎十二子,都存活下来,可谓英雄母亲。
熊猫配种是力气活,要从气味和各项激素指标来综合评判,有时候不得不通过人工配种。平日里的饲养也如此,野生熊猫吃的是野外生长的箭竹、拐棍竹等。在圈养条件下,要提供这样的竹子比较困难,只能喂低山平坝竹和巴山木竹等。
对于饲养员来说,让熊猫熟悉和信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安全培训和接触,从喂食、打扫、帮助配种,到疾病救治和预防,全面培养感情,“有一次,一个新饲养员去摸熊猫的肚子,一秒前还懒洋洋的熊猫,腾地一下坐起身来,做出防御的姿势。”
熊猫放松时什么样儿呢?在场外,张皓远远看着自己最早饲养过的熊猫“晶晶”,这个漂亮的小公主一出生就和张皓在一起,十分黏人,“见面时鼻子碰鼻子,人走时抱着腿不肯放,还会撒娇打滚儿。”目露凶光这样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十年过去,张皓在场地外喊一声“晶晶”,还在睡梦中的晶晶分辨出了那个熟悉的声音,立刻把脑袋转了过来,十分通人性。
基地流传一个笑话,曾有几只打架的小熊猫,叠罗汉一样叠在一起,最顶上的那一只居然机智地逃走了。熊猫的智商不容小看,张皓说:“作为年轻人,心态曾很浮躁。七八年过去,我和动物一起成长,学会了踏踏实实向前走。”
这些可爱的小熊猫们,在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圈养保护基地繁衍,成为一道迷人风景线。吴孔菊说,人们没有机会去野外看熊猫,可以来此了解熊猫的个体和群体生态等。只有了解熊猫,才能去保护,甚至是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伴生动物。
同时,熊猫作为珍稀物种,也是和平使者和政治产物,此前常常是国宝级的外赠礼品,也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喜爱。近20年来外赠虽然少了,但基地的国际合作多了起来,熊猫们足迹遍布日本、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法国。相比过去饲养员带着熊猫出国,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科学家加入基地。亚特兰大动物园的保护教育专家Sarra和做行为训练的科学家James,已经在基地工作了好几年。参与为期几个月的项目或研究合作的外国人就更多了。“技术和人员配置都越来越国际化,每年都要参与多次国际会议。”吴孔菊介绍。
法:50年后放归野外
将近30年聚沙成塔。基地从6只熊猫个体,发展到截至2014年的138只。这一数量在国际上十分惊人。但是,如何在此基础上,保持整个种群的稳定呢?
成都熊猫繁育基地的齐敦武博士明白,光是救护和圈养,并不是基地存在的最终目的。“要保持一个物种的优点,需要放在原有的生态环境中。异地养殖的最大问题是近亲交配造成种族优势的退化。我们最终希望种群能在野外存活和繁衍。”所谓迁地保护,首先是救助野外病饿的熊猫,放入动物园等环境进行人为干预和研究,最后,把能放归自然的熊猫放归自然。成都基地的熊猫野外放归,希望能在50年内完成。
动物保护分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前者可以利用熊猫产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却无法实现实时看护,后者则要在圈养环境下,满足野外需求和自然习性。过去,圈养的熊猫除了吃竹子外,还饮用特制的雀巢奶粉,有些还是进口的,配置食物里一度还有苹果和甘蔗。在野外它们吃不到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办?
张皓负责熊猫“丰荣”工作(指丰富熊猫的行为模式),是二者的结合。熊猫喜冷不喜热,热天把它们放进空调房,冷天可以户外活动。模拟野外熊猫的状态,不再全由饲养员运送一二十斤竹子喂食,而是把竹子插起来,让熊猫到野外自己寻找竹子。判断一个环境是否有熊猫生存,首先看这个地区的竹子上有无咬痕。
2008年起,一部分小熊猫出生后,不再和母熊猫隔离,而是由母亲带领,学习爬树、剥笋、防御等基本生存技能,到一岁半为止(野外的要到两岁)。通常情况下,熊猫性情温顺,很少主动攻击,在野外偶然相遇,也以回避为主。“圈养大熊猫太依赖人。在野外需要的生存技能很多——如何分辨天敌和朋友,如何觅食、求偶甚至抢占地盘……”熊猫也需要安全感,哺育后代,要有充足的水源、食物和避险条件。熊猫大多数的交流是通过留在栖息地的气味标记来实现,用气味来标记领土是它们在竹林里保持和平的秘诀。完成标记后,它们会剥去树皮,留下抓痕,提醒别的熊猫注意。
目前,基地在成都市附近有包括白水河在内的四个野外放归点,饲养员们会定期带着熊猫完成丰荣行为。
放归熊猫,不是扔在野外不管,而是要长期监控,比如生活是否适应,有无生命安全问题。按照地域划分,四川熊猫生态圈分为若干个小种群,由成都熊猫繁育基地、雅安碧峰峡熊猫基地和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基地等进行养护。齐博士表示,野外放归行为,初期只能考虑成都小种群的繁衍,避免因外在隔绝(比如公路和河流的隔绝)进一步导致的近亲繁殖,齐敦武说:“这种情况下,需要给种群补充新鲜个体,好改良基因资源。”此后,再考虑四川熊猫圈这一大种群的基因库问题。
不同的熊猫保护基地之间,合作交流频繁,并根据需求进行基因和血缘上的配种交换,包括北京动物园、南京动物园等全国各地的熊猫保护单位,都和成都基地互通有无,几十年来,熊猫近亲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道:不止有熊猫
成都一带,乃道家发祥地。道者,三生万物。野外放归这一理念,顺应了熊猫生长之小“道”,也体现出整体的生态保护意识,顺应自然之大“道”。
我们追寻着野外放归熊猫的足迹,渐渐以小见大,感知到了真相:为何只有这里最适宜熊猫这种珍稀物种的生长。
一般熊猫生活的地方都是有山有水。成都熊猫的栖息地,主要在都江堰-青城山这一生态圈中,多山腹洼地、河谷阶地,森林和竹类茂盛,食物和水源都很丰富。这里有四个熊猫保护区,两个国家级,两个省级,分属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海拔1000多米到3000多米,都有野生熊猫存在。这里还有熊猫的伴生生物,比如油羚和豹子。金钱豹会抓熊猫的幼崽吃,所以有熊猫聚集的地方,往往找得到金钱豹。而油羚和熊猫需要的生长环境相似,食物也有重叠,会啃一些竹子吃。一度,因为熊猫物种的濒危,二者很少见了,如今,随着大熊猫野外放归的开展,近年来二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物种之间,有着微妙的制衡关系。
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的腹地,海拔仅800米的成都市,熊猫繁育基地用了将近三十年时间,通过迁地保护的办法,成功地繁育了100多只。张皓和他看护的熊猫们置身在都江堰-青城山生态圈中,此处也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海拔高差形成温和气候,特殊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植被造就了独有的生态环境,这里,天然适宜动植物生长,珍稀物种众多,不止有熊猫。
这一区域,气候跨度经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非常适合动植物生长,因此,物种多样性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川西一带,动植物种类占全世界物种种类的3%到4%。这里的高等植物有1万多种,除了熊猫之外,还有金丝猴、羚牛等珍稀物种。
昆虫种类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以蝴蝶为例,去年,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带领团队对青城山和都江堰一带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个区域就有400多种蝴蝶,仅青城山周边就有300多种。四川全省共710多种,整个欧洲只有560多种。有“蝴蝶王国”之称的中国台湾只有390多种,日本全国也只有200多种。
而这一区域的昆虫种类到底有多少呢?进入华希昆虫博物馆,从这里巨大的馆藏量或许能得到答案。博物馆有2000多平方米,是亚洲陈列规模最大的博物馆。昆虫标本大约有50万个,种类在2万到3万之间。自然造化之奇,令人不禁啧啧赞叹。
赵力说:“大自然有修复之功。物种会自己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调节和繁衍。”由于都江堰的活水灌溉,加之生态环境的整体良好。近十年内,成都所在的区域虽遭遇过两次大地震,整体水质和生态没有变坏。因地震发生的溪流堵塞和山体滑坡,促进了种群的更替,例如宽尾凤蝶,这个在台湾属于熊猫级别的珍稀物种,上世纪90年代后再未发现,却在地震后的第三年再次出现在青城山一带。这是由于山体滑坡后,阳光照射面变大,促使这种蝴蝶生长所需的檫树生长起来,在合适的生态系统中,宽尾凤蝶的种群就会渐渐恢复起来。
最近,有3.2亿年历史的古老昆虫——候虫,刚刚在成都附近被发现,这种昆虫对于水质的清洁度和含氧量要求极为苛刻,在上个世纪几十年的工业化阶段内,尤其是八九十年代,这里的水质曾受到严重污染,现在经过成都市大面积的水治理,包括对都江堰上游水源进行保护性治理。成都周边的水资源大大改善,连两次地震也未能改变这一现状。
如今,这一遗绝物种的再次出现,再次证明了成都人在生物物种和环境保护中付出的努力——不止有熊猫的成都平原,还将有更多来自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惊喜等待着世人。
文图均据《世界遗产地理》2015年7月(总第8期)
原标题:成都:不止有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