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提出“厚化文化”:成都要挖掘历史底蕴,进一步用好武侯祠、锦里、老成都民俗公园等文化资源,大力传承“三国文化”和老成都民俗文化,让成都市民记得住根;要展示时代特点,坚持“有机发展”,把文化元素、文化韵味、文化氛围融入城市发展之中,做到古为今用;要塑造国际气派,在融合巴蜀风格和成都特色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品质的文化活动空间、文化地标建筑、文化公共设施。
一条小路,蜿蜒曲折,隐没于楠木古柏之间。1942年,南怀瑾便顺着这条小路,前往成都灌县(今都江堰市)灵岩寺,拜禅门宗匠袁焕仙,成为“维摩精舍”首座弟子。
南怀瑾学佛之际,寺内还住着钱穆、冯友兰、李源澄、王恩洋、郭本道、曾子玉、程天放等名师大家,因抗战避难于此。南怀瑾曾开玩笑说,“灵岩山不住和尚,却住了一批文化人。”
文人集结之处,或每日里游玩山野,观名胜,参禅机,请教高僧大德。或著书立世,夜读书,晨教学,星云参悟学问。为人师者有李源澄,在灵岩寺下院铁佛寺兴办一个书院,老师只有他一个人,传闻出来,有学生远从成都等地赶来受教。
当南怀瑾学佛,冯友兰教书,李源澄开学之时,另有一批艺术家则走遍成都平原,以图精进。比如说黄宾虹。其时他遍历名山,以期获得灵感。
至青城山之时,林木葱翠,眼遮云雾,亭观不见,根本就无从下笔。黄宾虹心有不甘,一日上山,遇到大雨,忙乱间无从躲避,索性雨中赏起山景来。未料想灵感突来,雨过之后,遍山林木如同水洗,衬托得青城山体也越变越黑。眼前景色如画,醉于山色之际,黄宾虹突然想到山水画中的积墨之法,如果墨如同这眼前景致,层层堆积,那么便画自天成了。之后,黄宾虹受此启发,养成夜晚游青城山的习惯,而晚上出来观山,密密匝匝之中看不清楚。在黄眼中,这是一种自作的、带着意境的青城山。
作艺之法,师古人、师自然,师心。某种程度上而言,黄宾虹就是在用自己的心灵关照自然。这一点,在后世也为其他艺术家引来灵感,尤其是四川画家,多以心看自然,而非以艺术家眼光来看自然。
而在抗战时期,黄宾虹之外,同样客居成都的艺术家如齐白石、黄君碧、傅抱石、张大千等人,都在四川悟到了四川山水的变幻莫测,吸取灵感应用至艺术创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透着外域绘画难得的温润和灵秀。
现代成都,传承千年的文脉从来没有中断过。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提出“厚化文化”:成都要挖掘历史底蕴,进一步用好武侯祠、锦里、老成都民俗公园等文化资源,大力传承“三国文化”和老成都民俗文化,让成都市民记得住根;要展示时代特点,坚持“有机发展”,把文化元素、文化韵味、文化氛围融入城市发展之中,做到古为今用;要塑造国际气派,在融合巴蜀风格和成都特色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品质的文化活动空间、文化地标建筑、文化公共设施。
位于三圣乡的蓝顶艺术村,相当于北京的798。
如果你来到此处,先看到的是最外围的公寓楼,因房租便宜,在这里居住创作的,是刚刚进入艺术圈的年轻艺术家。再往里,则是一座座小型的二层砖楼,空间并不大,但对于略有名声的艺术家而言,却是拥有了独立的工作室。再向前行,会看到一排整齐的别墅群。推门而入,院子宽大,工作室内摆放绘画作品,每一幅都价值不菲。这就是新蓝顶艺术区的核心,也是如周春芽、何多苓等最初迁至此地的艺术家的房子,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艺术家。
为什么这些艺术家会来到成都?周春芽觉得,这些艺术家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艺术,但从来没有试图相互影响,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周说:“这是成都人的特点,求同存异,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苛求,甚至很少有争论,这跟外地人不一样。”而何多苓则认为,就是四川的温婉和舒适把他和周春芽留在了成都。
未来,或将吸引更多的艺术家来此。周春芽说,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虽地处中西部,却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底蕴也为艺术走向大众做好了铺垫。而越来越多的国际艺术家,也会走进成都。以借成都山水,用画笔或文字描绘自然灵性。
据《世界遗产地理》2015年7月(总第8期)
原标题:借成都山水,绘自然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