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巴的大山上,有一种叶小刺长的荆棘草。毫不起眼,随处可见。当地人说,这种刺生灌木是防止大山土壤沙化的救星,就算是少水干旱的砂石地,它也能把根扎牢,活得很好。有意思的是,在水源充足遮阴蔽日的密林里,这样的荆棘草却很少见到。只有在风吹日晒的高海拔山头,岩层之上,石缝之中,越恶劣的条件,这荆棘草就愈发长得精神。
在丹巴的援藏干部人才,就如同这大山上的荆棘草,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出他们的斗志。改变藏区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把素质教育的理念植入藏区学校课堂……身为一名援藏干部人才,裴丽娟身上也有着这股荆棘草精神,她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偏远的乡村学校里,想尽办法将她储存的智慧的种子,撒向大山深处。
村小之一
牦牛河畔的水子片区寄宿制学校
从零起步 徒手打造校园文化
星期二的早上,水子片区寄宿制学校停电了。一踏进校门,就看到裴丽娟从教室里迎了出来:“今天停电,工作没法做。”裴丽娟的笑容里透着些许焦虑的神情。就在这周,这所学校要作为丹巴县的示范小学接受教育部门的检查,裴丽娟要负责学校材料的总结和整理。“因为以前从没有系统地归纳过,学校的材料都很零散,所以工作量有点大。”刚刚调任这里仅有一周时间,需要她熟悉摸索的工作太多,裴丽娟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
虽然裴丽娟算是“新人”,可学校的老师们和校长对她却一点不陌生。她和学校里同样来自成都的援藏支教老师刘晓琴早已成了“名人”——小学隔壁的幼儿园里,很多墙面上的壁画,都出自裴丽娟和刘晓琴之手。“这些都是去年节假日期间,我们打发无聊时间的‘杰作’。”裴丽娟说得轻描淡写,别人眼里的“加班”,倒成为了她自我娱乐的项目。
今年,按照甘孜州“一县一主题、一校一品”的文化建设要求,水子片区寄宿制学校要作为丹巴县城的示范村小,率先打造出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而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在了裴丽娟的身上。学校校长郑明刚很高兴“抓”到了裴丽娟和刘晓琴这样的“猛将”:“在裴校长和刘老师来之前,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张白纸。”
如今,学校的美术教学成果已经初现:一楼的校园文化展示教室里,堆满了学生们的美术作品,充满浓郁的丹巴嘉绒文化。电子琴和空调的废纸壳、老师们收集的小酒瓶全成了孩子们创作的原材料。成都老师的创意,让这里的孩子们感到新奇而有趣。今年14岁的格绒初在学校读六年级,她的美术梦在成都老师的引领下正一点点实现:“我从未尝试过这样的创作。居然画出这些漂亮的作品,连自己都不敢相信。”
在裴丽娟的心里,已经有了对这所学校校园文化的初步勾勒:“支教老师们之前已经通过对每个乡村的深入实地走访后,整理出了一系列丹巴嘉绒文化的地方教材,目前正在编纂小学六年级和初三年级的地方教材。这些教材将为丹巴县的学生们了解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打下基础。同时,我们也将把书香文化植入校园,让师生们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提升素质,陶冶情操。”
村小之二
大山之巅的蒲角顶完小
一节示范课 传授“接地气”的教育方法
蒲角顶完小坐落在211省道旁梭坡乡的大山之巅,位于泽公村和呷拉村交界的地方。一条坑洼的碎石土路沿着一座座藏家小院盘绕上山,通往密林深处。土路不宽,刚好容一车通行。遇到一些藏家门口停放的拖拉机,就只能变得如蜗牛一般缓慢,一点点擦身而过。随着地势的增高,视野逐渐开阔,对面山顶的积雪清晰可见。终于,车子开到一片茂密的树林入口处停下了,从这里开始,就得步行上山。一看手表,从山脚到这儿,短短7公里能供车通行的道路,竟然耗时45分钟。校长李光全说,要走到学校还有2公里的路程。
通往学校的路时断时续,有时根本称不上是“路”。爬坡上坎,踩石头跨溪水,甚至还得手脚并用。和上午去的水子片区寄宿制学校相比,这个村小条件差了许多。在这样条件艰苦的村小读书,孩子们的毅力绝非一般。穿过树林,绕过一片玉米地,终于踏进了学校的正门。
下午2点,学生们刚刚上课。正对着学校大门,有一间教室敞开着。没有讲台,黑板前只有一张破旧的讲桌。地是石子儿混的水泥地,不算很平整。教室的木门很破,用几块木板补着大疤。5个学前班的孩子正跟随老师手中用电线折成的教鞭念着拼音,看到有陌生人,齐刷刷投来了怯生生的目光。
没来得及喘息,裴丽娟和丈夫刘云洲就迅速进入了各自的角色——给孩子们上课。刘云洲在操场上教一个班的体育,裴丽娟则在四年级一班的教室里上音乐。“哒哒,哒哒,哒——”“小朋,友们,好——”一句简单的问候语,裴丽娟将它拆分成了音乐中的节拍。在一问一答的有趣对话中,节奏、音高等音乐乐理知识被自然带出。刚开始,班上的孩子们还不敢回答问题,每个人都显得小心翼翼。裴丽娟干脆让孩子们都站起来跟着自己边念节奏边跳舞,洗衣服、摘果子,这些日常生活在她的示范下变成了经典藏族舞蹈动作。孩子们逐渐放松,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不知不觉到了下课时间,无论是后排听课的老师们还是教室上课的同学们,大家都显得有点恋恋不舍。“这种互动在我们的课堂上太少见了,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徐成美是学校的语文老师,就算裴丽娟示范的是一堂音乐课,也让她有耳目一新的感觉。96个学生,15名老师,不断有老师考上更好的小学选择离开,新到任的教师却少之又少。这所村小缺乏师资的同时,更缺乏教育理念的革新。裴丽娟心疼的同时,也给自己加了一码:“这里需要新鲜理念的注入,这所村小,我一定会再来!”
刘云洲的自白:
和她并肩作战是我最大的幸福
我也曾是一名教师,老婆心中对支教生活的向往和那份梦,我特别懂。当年,我和她走到一起,看中的就是她善良的人品,以及她对教育事业的那番执着精神。人们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时同样热爱教育事业的我,遇见那样的她,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绝配。她上课的时候,我会在一旁悄悄地看,记下不足的地方,而她也一样。每天,我们都交流教学方法上的不足,然后又在对方的指引下不断改进。
夫妻俩,只有共同经历患难才会更加懂得尊重,珍惜彼此。我们俩就是这样的夫妻,感情越来越深,好得让周围的人都不得不羡慕+嫉妒。
不幸总会发生,老婆的家里接二连三发生变故。为了她,为了这个家,我选择放下我挚爱的教师行业,投入到全新的工作领域中从头摸索。面对年幼的孩子和身患重病的长辈,我知道我得担负起家庭经济的重担,追梦的事,就让给裴丽娟来做。这次来援藏,我没有丝毫犹豫,脑子里就坚定了一个信念:一定要和老婆一起来丹巴,因为和她并肩作战是我最大的幸福。我愿意每天早上叫她起床,给她做面条,尽我最大的努力,让她开心地完成支教的梦想。
原标题:成都女教师举家援藏 从零起步徒手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