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孩子们眼中的援藏工作
关于学习生活的改变——从物质到精神,成都来的援藏干部人才让丹巴孩子见识了不一样的世界。
达初:因为学校里来了成都老师,我拍了我的第一张照片,好开心。
肖妍:因为裴老师和成都的叔叔阿姨们的援助,现在我和同学下课就能随时喝热水,很方便!
蒋永超:成都来的老师都对我们很好,我很喜欢他们,很舍不得他们走。
罗永琪:是成都来的老师们让我知道课堂也能这么有趣,我越来越喜欢学习了!
仁青夏姆:以前都是从家里带水喝,有时候还到老师办公室要开水,裴老师想办法捐来了一台饮水机,她好厉害!
梁学刚:我喜欢成都来的老师们,他们什么都会,希望还能再有更多成都的老师来我们学校。
何佳音:自从成都的叔叔阿姨们来到丹巴,我们学校有了新老师,医院变得更大,道路越来越宽阔,谢谢他们!
吉灿:学校里来的成都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好些有趣的课外书和体育用具,谢谢他们。
八马扎西:成都新来的老师给我们带来好多新足球,我从来没踢过足球,发现这个活动很好玩!
申呷沙加初:谢谢成都来的援藏工作队的叔叔阿姨们,我还是第一次和同学拍照片!
【采访日记】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天气:阵雨转晴
今天是到丹巴的第二天,早上6点就被手机调的闹钟叫醒。头一天我们已跟裴丽娟说好要看她带学生们跑操,她新调任的村小是个寄宿制学校,每天早上6:50全校师生都要跑操。刚准备起床洗漱,就接到了计划有变的来电,因为在下雨,今天的跑操取消。山区的气候多变,头一天的大太阳并不代表第二天也有好天气。
早上9点,雨停了,太阳很快露出笑脸,我们出发前往水子片区寄宿制学校。学校不算远,从县城沿着303省道行驶十多分钟就到了。出乎我意料的是,村小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破”,这里有洁白宽敞的教学楼,有新修的塑胶操场,仅从外观看,似乎比成都市的一些学校还漂亮。教学楼上镶嵌着一些校训标语,每一个汉语词汇上都有相对应的藏语文字,再仔细一看,教学楼的楼顶四角也如同藏族民居的样式翘起了白色的角尖,很显然,这是一座地地道道的藏区学校。
因为昨晚的雷雨,学校今早停电。下课铃声改为了手摇铃,铃声一响,孩子们都从各个教室嬉笑着跑出。学生们以藏族居多,偶尔夹杂着些汉族娃娃,课间叽叽喳喳,藏语、普通话、四川话,大家都乱讲一气,但也一点不影响孩子们之间的沟通。
小学的隔壁,是幼儿园。除了忙小学的事务,裴丽娟也需要常常到幼儿园转转。一进门,就看到几个工人在用烟烧墙壁缝里的马蜂,这里的环境比起县城更为原生态,有几只马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上午11点过,在学校的采访结束,我们前往援藏工作队队员们常去的“食堂”吃饭。说是食堂,其实只是一个当地小餐馆。藏区的条件不可能跟成都的生活条件相比,拥有专门的食堂绝对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此,队员们也只能固定包租当地餐馆的饭菜来保障大家的吃饭问题。由于土地贫瘠,物产并不丰富,丹巴很多物资都靠外地运输,因此这里的物价并不便宜,比成都贵了近一倍。按照每人20块钱的伙食标准,队员们一餐饭其实吃不了几个菜。饭菜是川藏融合的口味,以川味为主,在我看来,这算是一件让远离家乡的援藏工作队员们感到安慰的事。
本报特派记者 陈瑾 摄影 刘阳
原标题:成都女教师举家援藏 从零起步徒手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