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以来,我市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各领域改革互动联动、协同并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市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上将瞄准哪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将采取哪些有力举措?昨日,“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系列新闻发布会之七——全面深化改革,共享发展成果”举行,我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重点就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农业农村改革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记者了解到,明年我市将继续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提升经济发展后劲的“关键一招”,突出问题导向,精准发力,不断将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
投融资体制改革
进一步确立民间资本主体地位
鼓励其进入交通、能源等领域
今年1月,我市正式颁布实施《成都市政府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着力在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等11个方面进行大力改革和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市将如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呢?“明年我市将以三个方向为重点,加大工作力度,继续推动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工作。”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是进一步确立民间资本的主体地位。建立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条件,依法公平开放投资领域。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不断激发市场投资活力。同时,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努力优化政府的投资结构,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等产业发展,扩大有效投资,着力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此外,还将进一步创新融资方式,探索创新信贷服务,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努力解决资金瓶颈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制约。
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全面提升三个“能力”
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今年3月,我市温江区正式获批全国首批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相比于其他获批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温江区改革亮点有哪些?“温江中小城市改革最大的亮点在于‘打造大都市区近郊中小城市综合改革示范’这一目标任务。”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下一步如何推进温江区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增强人口综合承载能力;大力推动城市发展与产业支撑相协调,提升中小城市就业能力;大力创新中小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城市治理能力。通过这三个‘能力’提升,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经验,以便在更大范围推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具体而言,在创新产业发展机制方面,主要有围绕成都医学城发展,研究“三医融合”产业发展路径,为宜业温江提供产业支撑;围绕花木产业,探索集体农用地向国有农用地转化,撬动民间资本下乡;围绕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国有公司融资和基建的先锋作用等。
在创新城市建设机制方面,提出东西向和南北向交通建设,推动卫星城与中心城区无缝对接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提升公共交通服务保障水平。在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方面,深入实施教育品牌发展战略,提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方面,建立部门、园区、镇(街)联动推进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体制机制。突出行政审批制度和目标绩效管理创新。
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构脱钩
切断与行政机关利益链条
坚持非盈利原则
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构脱钩,是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的重要途径。据了解,当前,我市的部分行业协会商会依然存在治理结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何破解?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明年,按照国家和省上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市将积极稳妥地推动全市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工作。
具体而言,将坚持社会化、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切断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商会之间的利益链条,促进和引导行业协会商会自主运行、有序竞争。同时,坚持非盈利原则,及时出台有关办法,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健全综合监管体系,以非盈利为准绳,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服务行为,发挥好协会对会员的健康引导、规则约束和权益维护。此外,还将坚持服务发展、释放市场活力,通过提供指导、咨询、信息等服务,提升行业协会商会专业化水平和能力,推动服务重心从政府转向企业、行业、市场,引导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原标题:“十三五”期间 突出问题导向 精准发力 不断将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