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同
1、师生交流方式应顺应潮流
2、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3、就是一种游戏,金额都不大
4、活跃气氛,调动群里家长积极性
折中
应注意把握两个原则
1、要看金额大不大,不能把娱乐整变了味
2、要懂得甄别这样的师生互动是为了增进彼此感情,还是有些同学想借此建立与老师的某种私人关系,如果是第二种,就需要回避
反对
1、金额再小也是钱,收了有违师德
2、老师不准收礼,任何形式都不行
3、应铭记“防微杜渐”,不抢为好
4、容易形成亲疏有别的师生关系,有失教育公平。
老师该不该收学生和家长的红包?回答一定是一致的:当然不该!
那微信群里发的几毛几块的微信红包,老师又该不该抢呢?
这个问题最近让成都一位高校教授纠结了半天——不抢吧,觉得学生不过是借此形式表达祝福、金额又很小,会不会显得自己太过古板?抢吧,毕竟也是真金白银,算不算有违师德?
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情景并不少见,记者采访了成都多所高校的教授、中小学老师、校长,以及参加省“两会”的政协委员,他们观点鲜明地分为两派,不过,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老师最好不收红包,否则可能会因为跟某些学生互动多一些,跟某些学生互动少一些,就形成亲疏有别的师生关系,这样将有失教育公平。
现象
■ 高校教授:并不排斥 也很纠结
王老师(化名)是成都某高校的一位教授。虽然微信红包流行了很久,但因为自己并不善于用智能手机,微信也不常用,所以直到最近才发现微信居然还有“发红包”这样一项功能。
他回想说,自己和微信红包打过3次交道。第一次是去年圣诞节时,课后一名学生过来打趣地问道,老师你为啥不给我们发红包喃?他才第一次知道了微信发红包这件“新事物”。今年元旦节,有两名学生给他发来了“新年快乐”的微信红包,一个不到1块钱、另一个也只有1块多一点,两个加起来不到2块钱。因为自己不懂得如何发红包,所以这两块钱他也没能给学生发回去。
王老师说,他从内心里并不排斥,因为这是学生对他表达新年祝福的方式。“这样比较活泼,等我学会了也一定会给学生发。”但在和其他老师讨论后,他变得有些纠结了,“有些老师认为尽管金额小但也是钱,收了就有违师德”。
“我们班的家长群一般都是我先发红包,然后家长们才跟着发。”成都某小学一李姓老师介绍说。李老师说,班上的家长群一向比较冷清,自己偶尔在里面发一发红包,只为活跃气氛,无论是她还是家长,每一次金额都不会超过10元,这样大家抢到的,也不过几分钱到几元钱不等。“一年来,我发出去的红包远远比我抢到的多,很多时候我都只发不抢,群里活跃起来了,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而且也没有家长向我单独发过红包。”
看法
■ 大学老师:偶尔为之 注意把握
那么,对王老师遇到的问题,其他老师怎么看呢?
记者就此采访了五位高校教授,其中三位表示在微信群里抢、发红包“能够接受”、“可以参与”,认为这种新的交流方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但都强调不宜太过频繁,偶尔为之就好。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谭平认为,师生之间不应有不当的经济往来,但微信群抢红包就是一种游戏,金额都不大,在日常交往中,“抢红包”作为一项娱乐活动,是可以接受的,“除了讲究师道尊严这种严肃的师生关系,在网络时代,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方式也应该顺应潮流的发展。”
“我自己很少去抢微信群里的红包,主要是因为没有时间。”谭平说,当然,教师在参与抢、发红包时,也应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看金额大不大,虽然微信红包有限额,大家在发红包时,一般金额也不会太大,但老师还是要注意不能把娱乐整变了味;第二,老师要懂得甄别这样的师生互动是为了增进彼此间的师生感情,还是有些同学想借此建立与老师的某种私人关系,如果是第二种,就需要回避,“老师对待所有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为跟某些学生互动多一些,跟某些学生互动少一些,就形成亲疏有别的师生关系,这样将有失公平。”
原标题:公平 家长微信群发红包 老师到底该不该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