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3月6日电 “从国内来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当前全国面临的局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一针见血。无疑,进入“十三五”,经济发展的重点早已不在扩张经济总量,而在提高经济质量,去除当前过剩的产能无疑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年前的今天,攀成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片寂静,钢花四溅的情景已不见踪影,流水线停止了运转,机器设备也结束了他们最后一道工序,在这一刻完成了他50年的历史使命。
在这一次的转型之中,攀成钢关停了4座405立方米高炉、1座80吨转炉、1座100吨提钒转炉,以及1条75万吨棒材生产线、1条50万吨高速线材生产线;此前还相继关停了2座烧结机、1座竖炉,共关停过剩产能350万吨。
实际上,攀成钢的转型升级,就是成都市在淘汰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一年里,成都在淘汰过剩产能、调整经济结构、探索经济新引擎上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从旧动能向新动能转换之门,正在被开启。
去产能:包袱少助力多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反复震荡探底的阶段,制造业持续低迷。3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亦较1月回落0.4个百分点,创下2011年12月以来的新低点。
全国来看,传统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去产能压力。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市而言,成都在去产能方面的压力并不算沉重。
这主要是由于产能过剩且难以调整转型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重工类行业之中,而在成都这类企业户数少、规模小,其产值总量在全市工业中占比不足10%,几乎没有煤炭、矿产等资源开采型产业和造船等大型工程机械类产业企业;而在成都市工业总量中占比较大的微型计算机、食品等行业企业,大多能根据市场销售情况相对灵活地调整生产线、调整产能,产能过剩现象常常只是短期的、暂时的过渡性现象。
“在去产能方面,成都除却有其‘先天优势’外,还将多管齐下共同助力转型升级。”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成都通过分类制定方案,开展产能置换、兼并重组、环保搬迁等工作来确保落后产能的淘汰;其次成都还坚持在‘去产能’中促进产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如轻工产业领域通过加大品牌质量建设、开展智能化设备应用改造等方式,促进企业向服务化、品牌化、智能化转型;最后,成都还将依靠引导的方式输出过剩产能。通过促进成都制造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和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等国际、国内产业循环体系,面向全球,开放合作,从而积极引导本土企业高质量‘走出去’。”
在各界共同努力下,去年全年成都共淘汰落后产能50户,完成印染行业结构调整12户,完成155户企业194台燃煤锅炉淘汰和清洁能源改造,现今全市已整体退出钢铁长流程冶炼。
调结构:打好产业转型“组合拳”
在过去一年里,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新起点上,成都再度交出了一份表现不俗的成绩单。2015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10801.2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
在这份答卷的背后是成都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持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成果。
2015年间,成都坚持把调结构作为转方式的主攻方向,以调结构促转型、以促转型提质效。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4年的3.7∶45.3∶51调整为2015年的3.5∶43.7∶52.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1。与此同时,工业转型升级亮点突出,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发展迅速,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500亿元、增长14.4%;接待游客1.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增长22.6%,旅游人数和总收入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随着‘调结构、促转型’的逐步推进,成都在产业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以及新能源等领域重点产业也正逐步发展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在推动成都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从整体上推进了成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数据显示,2014年,成都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32.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27.9%,实现工业增加值921.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8.2%。
此外,为确保成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加快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的步伐,“‘十三五’期间成都将围绕基本建成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目标,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向“高端高效、集约集群、创新驱动、联动融合、绿色循环”转型发展,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都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抓机遇:新旧动能转换 开启动力之门
“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新旧动能的转换,李克强总理如是说。
于成都而言,当前经济在保持平稳发展的总体态势下呈现出增速稳中趋缓、优结构、多挑战等特征的经济新常态,更是急需通过寻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么这些新的增长点都是什么?如何才能抓住机遇开启动力转换之门?
“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是产业发展趋势、国家发展战略与成都优势和特色结合的结果。对成都来说,我们将沿着三条路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都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到。
首先,成都将通过创新创业培育新的增长点。从2015年开始,成都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启动了天府创业行动计划,把成都对人才的吸引力、成都的科教优势、成都的创新传统聚合起来。成都未来经济增长点将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不断孕育孵化。
其次,通过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得益于自身发展优势,成都在电子信息制造、轨道交通、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软件、大数据等产业方面基础好,研发实力强,因此将是未来重点突破的方向。2016年,成都将通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2016年新增科技型企业10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
三是通过城市功能提升挖掘新的增长点。未来,成都将通过实施“蓉欧+”战略,延伸蓉欧快铁的国际端和国内端,完善交通物流枢纽功能,枢纽经济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此外,成都还将从单中心模式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的城市格局转变,在中心城区正在推进以“北改”为中心的城市更新改造,天府新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8个卫星城“独立成市”,基础配套、产业布局正在加速推进;地铁将以每年开通2条线的速度建设,成都正在向轨道上的城市转变,产业和人口将沿着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进行布局,这些都将推动成都在新阶段步子迈得更大、更稳。
原标题:加快结构调整 成都打开动力转换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