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德源镇青工驿站为青年创客提供服务
青工驿站创客书吧
2013年,成都首家专为企业青年外来务工人员免费提供服务的文化驿站在新都区正式对外开放。截至目前,成都市建成并开放青工文化驿站9家,让数十万进城务工青年享受到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对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一种创新性探索,成都在青工文化驿站建设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已成为广受关注的“成都经验”。
崇州青工驿站
“高配”入驻 打造心灵家园
上百台苹果电脑,专设的ipad教室,咖啡厅环境般的图书室……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高配”的地方,竟是一个工业园区的文化活动中心——位于崇州市工业园区某有限公司青年公寓内的青工文化驿站。在青工文化驿站二楼图书室,记者看到这里共分为图书阅览区、自修区、电子阅览区3个部分。其中,图书阅览区藏书1.8万多册,既有涉及心理、生活方面的书籍,也有职场生涯、情绪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全方位满足青年员工的自我提升需求。
据青工文化驿站负责人廖雪淋介绍:“图书室设立后,崇州市文旅局积极提供书画展、讲座、培训等服务,以后我们会考虑引进更多优质资源服务员工。”据悉,目前图书室正在和布克书店合作,计划由其提供书籍管理辅导服务,打造更成熟的青工文化驿站图书室。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个青工驿站最有名的要算SEED教室。“SEED”由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分别是“Supplier、Employee 、Education、Development”,即“供应商、员工、教育、发展”。一走进SEED教室里的“苹果教室”,一股熟悉的“苹果味”扑面而来。教室里,60台崭新的苹果电脑整齐地摆放着。在这里,青年员工既可以学习又可以娱乐,“这里也为青工晋升培训、娱乐、开展讲座等提供了平台,让青工文化驿站变成青工的一个家。在这里学习、成长,让大家对企业更有信心,更有凝聚力。”廖雪淋说道。只见专门存放ipad的两个储存箱里,一台电脑连接着所有的ipad,通过它便可实现储存箱中所有ipad的充电和更新。“公共文化服务也要运用好高科技。我们平时会下载特定的学习和娱乐软件供员工使用,‘文化+科技’能为员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廖雪淋说道。
25岁的宜宾小伙儿赖洋在这里工作了近1年,因为厂区离市区较远,青工文化驿站成立前,他每天工作结束后就只能回寝室休息。“两点一线的工作很枯燥,有时真不知做什么好。”现在,赖洋下班后走几步便可来到青工文化驿站,在这里锻炼身体或读书看报。
郫县德源青工驿站
青年创客的文化“加油站”
“以前德源镇青工文化驿站是为某企业集团服务的,后来该企业搬走了,青工文化驿站的服务对象也从该企业员工转变为青年创客。”德源镇青工文化驿站站长高萍介绍说,服务对象的转变,必然要求服务内容同时改变。
德源镇从一个传统农业小镇蜕变为天府创客主题小镇,短短两年集聚了2万多名企业青工、青年创客和大学生,建成了35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载体空间,集聚创业项目600多个,青年创业者成为这个2平方公里创客小镇的主力军。让这些外来青年创客融入创客小镇的文化生活,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城市化进程中推进社会治理和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课题。
为此,德源镇青工文化驿站探索建立“一站多点”的青工文化嵌入式服务,延伸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层面。“以镇青工文化驿站为中心,承担文化服务组织孵化器功能,分别在菁蓉小镇创新创业区、居民社区和大学校区等建立7处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站)和创客驿站。”高萍介绍,目前已在菁蓉小镇创新创业集聚区建成2600平方米的创客驿站,集运动中心、创客书吧、文艺沙龙、创意交流于一体,同时还建成3个五人制足球场,建成900多亩的清水河生态艺术公园,拓展了创客文体服务的承载空间。针对大学生创业群体、创客团队思维活跃、交流踊跃等特点,以“青工文化、创客驿站”为中心,围绕“青春活力、绽放光彩”为导向,以“圆梦行动、你我同行”为主题,突破传统文化组织生活方式,开办菁蓉小镇微信平台,开展青春创客知行e课堂、青春导航创业沙龙、青春之旅联谊等活动,从生活、工作等多方面为青年创客提供服务。
不仅如此,该青工驿站还格外注重整合创客小镇区域内外文化资源和创新创意资源。“青工文化驿站不仅起到孵化带动作用,还会开展创意文化生活、创意头脑风暴等富有特色创意的系列活动,将文化创意融入青工文化活动。”高萍介绍说,今年以来,青工文化驿站已先后举办了创客五彩跑、“相聚菁蓉镇”消夏文艺晚会等活动,帮助青年创客放飞梦想,促进他们更快成长。
政府搭台+社会参与
青工驿站成文化品牌新阵地
青工驿站的建立不仅填补了青年工人公共文化缺失的这一空白,也为西部地区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建设路径提供了案例。成立青工文化驿站,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了务工人员的基本文化权益。
截至目前,成都市建成并开放青工文化驿站9家,培育书画、器乐、舞蹈、手工、武术等不同兴趣社团百余个。2015年,成都市还专门出台了《大中型企业“青工文化驿站”试点指导意见》,制定了规范化的建设标准、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通过“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运行模式,青工文化驿站已成为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新的文化品牌阵地。
本报记者 王嘉 图片由市文广新局提供
原标题:青工文化驿站: 青年工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