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安仁古镇
旗袍女子,油纸伞,黄包车,叮当作响的电车……这不是电影拍摄基地才能看到的一幕,这或许已经是大邑县安仁镇每一天都在上演的情景。民国风情、庄园公馆的古镇游元素,如今深入人心。
因地主庄园而闻名全国的安仁镇,旅游并非最初的定位,和中国大多数的乡镇一样,农业工业都是发展的重点。但随着国内众多影视制作视安仁公馆为珍宝,建川博物馆的成功打造,安仁的公馆资源被深度发掘,文博立镇的定位日渐清晰。
工业逐渐腾退,农业也围绕古镇游实施打造。安仁,全国首个文博小镇的大幕已然拉开。这是百年古镇的破茧重生,也是安仁的产业转型升级。
定位
工业的“消失”
带来更好的增长
四石茶苑的老板,是两夫妻,在成都有着收入不错的工作,但与茶结缘后,寻觅一处清静清新的所在,品茶评茶,结交茶友,成为夫妻俩的第一事业。
保存着古朴厚重的安仁,给人宁静与淡雅,四石茶苑在安仁开张。像四石茶苑的老板这样,把爱好经营到安仁来的有很多。卖手工油纸伞的、做陶器瓷器的、天然原料染布的、经营特色书店的、文化人的沙龙……像这样追寻安仁而来的生意,与古镇旅游相得益彰,互为支撑。这得益于安仁古镇旅游的不浮不躁,植根文化,挖掘本土资源。
在安仁民国风情街的街边巷口,有一个民艺传习馆,这里的主人叫彭宇。以彭宇为代表的文创工作者纷纷落户安仁,染布、木艺、刺绣、酿酒……安仁正在聚集一批文创工作者,形成文创圈子。
这与成都文旅集团打造古镇的谋划高度一致,画廊、书院、手工艺创意店,穿梭其间的原住居民,文化大师在安仁开讲,这些都是让安仁文化找到新载体呈现出来的方式。游客的古镇文化体验将更为真实,记忆深刻。
2009年,安仁获称中国博物馆小镇,纳入成都10个小城市建设试点,确定了打造中国最具特色旅游小镇的目标。不符合旅游定位的工业逐步“离开”,为安仁的旅游发展腾挪出了空间。
工业的“消失”,看似经济受到影响,但准确定位后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增长。数据显示,瞄准发展第三产业,GDP和城镇化率得到稳步提升。截至2015年,安仁镇GDP为16.9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8.7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3.8%,比2009年增长近40%。
主题
博物馆和公馆旅游
成为安仁特色
大邑安仁现在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博物馆小镇,半个西湖大小的小镇里,保留有完整的民国历史街区,现存民国老公馆27座,建有博物馆30余座;有刘氏庄园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公馆老街三大旅游片区,文博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中国国家地理》曾用了21页文字、30张图片,详细介绍古镇的前世今生,它如此描绘安仁的公馆群:这些公馆建筑群是川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西方巴洛克艺术完美结合的建筑典范,被称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它集中反映了中国近百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迁,是一批时代感强的历史文化空间遗存。
在成都,感受民国文化,体验公馆之旅,到安仁是首选。走在民国街上,恍若经历一段旧时光,走进一家深墙大院的公馆,更像小说中的穿越之旅。公馆成为安仁的符号,让这个深藏川西平原深处的小镇,一跃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热点。
成都文旅集团相关人士认为,古镇旅游,是通过古镇现有的资源,挖掘出古镇的文化,赋予古镇文化主题,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从而打造出有鲜明特色的古镇项目。古镇避免同质化,就需要有鲜明的文化主题。
各具特色的鲜明的文化主题,承载着古镇的故事,丰富了古镇游的内容,也让每一位游客带走属于自己的古镇记忆。
产业
引进打造配套项目
聚合文创产业
古镇游其实就是读城,阅读古镇的建筑,古镇的人们、古镇的历史、古镇的文化、古镇的商业、古镇的经济、古镇的风物,总之,古镇的一切尽在旅游者的视野之中。古镇中遗留下来的历史碎片重新成为古镇对外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安仁文博旅游发展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这样理解,古镇与游客的对接,“一些老字号,金字招牌、手工作坊都会成为古镇的文化基因,最容易吸引游客。”
一位中青旅导游告诉记者,安仁老街上的一个传统榨油坊,是外国游客眼中的“景点”,在油坊拍照,体验时间是最长的。据了解,古镇打铁的铺子,编草鞋、竹编的铺子都是游客感兴趣的去处。
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体验。现在,很多公馆开放已不只是一个“空壳”,画廊、书院、手工艺创意店都是其中的内容,每年的明伦论坛,让文化大师在安仁开讲,游客可感知的内容极其丰富。
为了提高文博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度,大邑县政府引进了建川博物馆、成都文旅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投资兴建砚湖文化广场、安仁福朋喜来登酒店等配套项目。未来几年,安仁还将继续打造觀坊·文旅小镇、蜀楠乌木艺术品加工展示中心等项目,进一步聚合文创产业。
本报记者 洪继东 文/图
原标题:安仁产业完美腾挪: 全国首个文博小镇大幕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