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启动"微整形"打非行动 教你两分钟识别真假

2016-06-03 10:28   来源: 四川新闻网   编辑: 张黎   责任编辑: 史建婷

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2日讯 丰胸、隆鼻、割双眼皮……整形美容,被一些爱美者视为一种“时尚”,很多人为了更加漂亮,不惜花重金去做各种美容手术,有人变美了,也有人因此受害于美容机构“手术台”。医疗美容,已经成为社会尤其是广大求美者关注的热门话题。

近年来,美容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在社会上不断涌现,真真假假让普通人“傻傻分不清”。为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严厉打击生活美容场所涉医行为和非法“微整形”,6月2日,由成都市卫生计生委牵头,公安、工商、食药监、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在全市集中开展了以查处生活美容机构涉医行为和非法“微整形”为重点的打非专项整治行动。

执法人员查获的医疗器械——中低周波治疗机

镜头一 生活美容机构内暗藏医疗器械

此前,锦江区卫监部门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位于锦江区二环路东五段的一家名叫“秀域古方减肥”的美容机构,存在开展医疗美容行为的嫌疑。今天上午,成都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支队联合相关执法部门,来到现场开展突击检查。

执法人员在检查中发现,该机构的卫生许可证中登记许可项目为“美容店”,店中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也只是开展与生活美容相关的工作。但执法人员在对该美容店的“工作间”和药品器械仓库进行检查时,发现了5台本该在“医疗美容”场所或者医院等机构出现的医疗器械,其中包括三台中低周波治疗机、一台显示为“进口”的激光治疗仪和一台脱毛仪,此外,执法人员还查获一次性“备皮刀”。

成都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支队医疗卫生监督大队大队长赵霖表示,查获的上述医疗器械应属于医疗美容机构使用,但该店实为生活美容机构,执法人员高度怀疑该店存在违规开展医疗美容的行为。经过商讨,执法人员现场对可疑器械进行证据“固定”,赵霖说,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开展调查核实,如果证据确凿,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无名牌美容器械将接受进一步核查

镜头二 美容器械名牌标识不明将受核查

中午,执法人员来到春熙路一家位于写字楼的美容机构。在现场,执法人员发现该机构内有多台美容器械,均无名牌标识。

赵霖说,名牌发生缺失后不能判定设备的属性,是否属于医疗器械或生活美容器械无法鉴定。赵霖称,下一步将与食药监等兄弟部门进行商讨,对这些设备的“身份”进行调查核实,如果该生活美容机构涉嫌使用医疗器械开展商业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罚。

赵霖透露,在生活美容机构内从事美容工作的人员,如果资质不全并涉嫌使用医疗器械,一经查获,使用者单人将受到10万以下的罚款,并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部分主城区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举报投诉电话

现状:成都生活美容机构已逾8000家 医疗美容需谨慎

“消费者一定要弄清楚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的区别。”赵霖介绍,生活美容的概念较为宽泛,成都市目前的生活美容机构达到8000多家,“但这些机构只能从事化妆、修饰、美容美发、推拿、按摩等活动。”赵霖说,生活美容机构从事的必须是非医疗行为,且不能具备创伤性和侵入性,“简单地讲,只要刺破了皮肤,不管是表皮层还是真皮层,就属于医疗美容的范畴。”

“医疗美容则是一种法定概念。”赵霖说,如果使用的药物、手术、医疗器械或者其它一些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的方法作用于人体,对人体皮肤表面、身体进行容貌再塑,这就必须具备严格的执业要求。赵霖说,与生活美容机构具备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具备健康证不同,医疗美容机构需要具备以下资质证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

赵霖说,目前绝大部分活跃在生活美容机构内的从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医学背景,也没有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如果这类人使用手术或药物器械作用于人体,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如前不久常州一名女子因打玻尿酸导致眼睛失明的案例,就是典型证明,“医疗器械只能在医院或者正规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赵霖说。

如何选择医疗美容?赵霖说,国家对于医疗美容的监管很严,对于机构人员资质、药品设施、消毒隔离等条件都有相关要求。“求美者”在接受医疗美容服务之前,要慎重地“层层把关”,明智选择。“消费者可以通过查看机构有没有相关证书,同时要核准诊疗科目里面有没有医疗美容科,机构有证件后,要关注从业人员的相关资质。”

据悉,此次打击非法“微整形”专项检查,是成都市今年以来针对美容领域开展的首次集中专项检查,下一步,等相关调查取证工作结束后,调查处理结果将在成都市卫生计生执法监督支队官网进行对外通报。

原标题:成都启动"微整形"打非行动 两分钟教你识别真假"微整形"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