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现场 普通话水平太高,落选“方言发音人”
1日上午,前来参加面试的共10人,有全职妈妈、工厂工人,也有离退休机关干部和离退休工人。
整个评选过程全程录音录像,根据遴选面试流程,每人的面试时间约为15分钟,面试者先后用自贡方言和普通话进行自我介绍,并根据书面材料上的字词句短文进行发音,以及与评委进行语言交流;最后由评审老师予以打分确认。
评审老师王浩介绍,自贡方言发音人,不仅要求自贡话纯正,还要求能说出早些时期,用自贡话表述的童谣、顺口溜、谚语、歇后语、谜语等含有自贡本土文化元素的语言。
面试者张莉,33岁,曾做过通讯公司话务员工作,张莉的各项内容评分均较高。然而,经过对比,张莉的普通话水平趋于二级甲等,高于另一位面试者曾丽莎(二级乙等以下),因此是落选原因之一。王浩解释,选拔方言发音人和地方普通话,都要求普通话水平不高的人士,即普通话水平测试相当于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不入级,“普通话水平太高,会影响方言的发音,甚至把一些方言用普通话来表达,导致方言不纯正。”
他俩为何入选
“推磨磨、赶少午,娃儿不吃冷豆腐”
他们小时候的民谣是这样的
王松涛 62岁,土生土长的自贡市自流井区人,出生至今一直在自贡生活。
小时候,受生活学习环境的影响,都是讲自贡话,从父辈祖辈那里学自贡谚语、歇后语,就连读书时朗读课文,也是自贡话。
黄娟 60岁,自流井区人,退休前在当地文工团工作。
她喜欢跟孩子们说一些自贡“土话”,目的是让他们知晓方言。
1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获悉,参加面试的王松涛、黄娟夫妻二人,分别被确定为60~65岁老年男性自贡方言发音人和老年女性自贡方言发音人。知晓这一消息的王松涛夫妇很高兴,表示将通过翻阅地方文献资料、走访身边的老年人,更多地去了解一下自贡方言文化,特别是一些发音、地方故事和谚语等,为正式采录做好准备。
王松涛,62岁,土生土长的自贡市自流井区人,出生至今一直在自贡生活,仅工作期间偶尔出差几天。王松涛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得知征召自贡方言发音人的消息后,他和老伴黄娟都很感兴趣,在确定二人符合征召条件后,赶紧打电话报了名。
王松涛说,他退休前在自贡市政协工作,从事文史方面的事务管理,自己也很爱研究文史方面的东西,所以,他对自贡方言本身及其发展有所了解。他说,小时候,受生活学习环境的影响,都是讲自贡话,从父辈祖辈那里学自贡谚语、歇后语,就连读书时朗读课文,也是自贡话。虽然有时候感觉普通话是自己的短板,可是时间一长,自己也习惯了,走到哪里,要么只说自贡话,要么说几句“自贡普通话”,在满足正常交流的同时,自贡普通话还可以营造起幽默的氛围。
面试现场,王松涛除了朗读既定材料上的字词外,还随口说出了好几首自贡的民谣,比如:“天辊辊转、地辊辊圆,老汉推水莫耐烦”“推磨磨、赶少午,娃儿不吃冷豆腐”等等,并进行了释义。
黄娟,60岁,自流井区人,退休前在当地文工团工作。“我们这一代人还能记得一些自贡土话,现在年轻人很多都不知道了,即便知道,说得也不纯正。”黄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她喜欢跟孩子们说一些自贡“土话”,目的是让他们能知晓方言。黄娟说,她在和同龄好友聊天时,大家都喜欢刻意地说一些以前的“土话”,一是为了回忆“土话”的魅力,二是因为“土话”说起来幽默、风趣,增加聊天时候的笑料。比如,“客厅”,自贡话称“堂屋”;厕所,自贡话称“茅司”。
到外地游玩,黄娟始终坚持说自贡话,“自贡话其实蛮好听的,只要放慢节奏来说,外地人都听得懂。”
成都商报记者 袁伟 摄影报道
原标题:过五关斩六将 老夫妻入选自贡方言发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