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建宜居水岸 浣花溪畔将重现游江盛景

2016-08-26 07:28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肖凌霄   责任编辑: 史建婷

1

8月25日,几块白色的展板,整齐摆放在成都市琴台路路口的十二桥桥头。围观展板的市民发现,面前这条臭了好些年的西郊河,就要“变身”了——作为成都“宜居水岸工程”系列项目之一,西郊河-浣花溪水文化廊道示范段项目、二道河流域整治项目、摸底河流域整治项目,以及摩诃池项目,将先期启动建设。

重现一条“翡翠项链”

历史上的成都,一直是个河流密布的“活水之城”。

记者查阅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的资料了解到,早在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当时的西川节度使高骈为防御南诏侵扰,就在扩建罗城(外城)时,截断郫江,引水进入新开的清远江(又叫油子河、府河),与城南检江(南河)相接,以固城防,为成都奠定了“二江抱城”的格局,并一直保持到今天。此后,被截断的郫江下游河段逐步淤填,高骈又开辟西濠护城,即今西郊河、饮马河的前身。

此后很长时间,西郊河、饮马河、南河、府河围合,为成都束上了一条“翡翠项链”,其间河渠纵横,孕育了成都独有的文化气质。诗人陆游就曾用“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兴致勃勃地描绘出西郊河到浣花溪一带的花会盛况。

到上世纪90年代,西郊河、饮马河因城市建设填埋覆盖而残缺不全。尽管后来数次整治,却依旧未能恢复原来的样貌。

为了恢复历史记忆,西郊河-浣花溪水文化廊道示范段,被作为先期启动的唯一一个市级示范项目进行重点打造。

水文化走廊串起古城风韵

根据规划,西郊河-浣花溪水文化廊道示范段,具体包括西郊河(长约1.5公里)、饮马河(长约0.9公里)、浣花溪(长约3.3公里)、干河(长约1.6公里)。“这个长度,正好可以每天走1万步。”在展板前比划着的一位市民兴奋地脱口而出。

除了恢复水质,重现西郊河-浣花溪一带的文化胜景,也被放在重要位置加以考量。据规划部门介绍,该河段串联了浣花溪、杜甫草堂、文化公园和琴台路等8处文化点位,将以凸显成都古城格局和历史文化为目标,打造集商业休闲、景观展示、市民游憩于一体的古城水文化体验长廊。同时,改造中还将新增(改造)包括千诗碑、浣花山庄、润园、少城国际民俗体验区等7处文化点位,并结合各自资源特色发展文化创意、休闲商业等特色产业。

不仅如此,结合增设景观点位,该项目还将打造“一河十五景”的文化步道。其中,围绕打造“十三桥”文化景观,将新建4座文化桥梁,改造提升9座桥梁,展现古城历史韵味;还原城墙城门,打造散花楼、存梅亭以及甲府园等亭台楼园和汇水点景观,并在以上三处新增游船码头,恢复游江盛世等。

根据计划,该项目近期将对河道两侧规划控制线范围以及新二村等节点实施综合整治改造,力争2017年底建成。远期则将结合城市设计实施区域保护性开发。

送仙桥将现小桥流水人家

按照“宜居水岸工程”实施方案,整个水网体系将实现七水共治、三脉贯通。“七水”,即洪水、内涝水、污水、雨水、自来水、中水、调配水;“三脉”,即文脉、水脉和绿脉。

全长21.3公里的摸底河,流经送仙桥等人口稠密地区,先期启动的示范段建设长约3公里,其规划目标是:以提升居住环境、增加居民活动场所为目标,打造集宜居、环境、游憩活动、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小桥流水人家”宜居水岸。

改善水质、打通滨河通道和增设绿化是这一河段的改造重点。据介绍,摸底河沿线的9个排污口将被截污,此外,深隧工程的实施也将有效改善这一河段水质。

在送仙桥一带,不仅两处不通的河道将被重新打通,沿岸建筑、河堤驳岸和滨河植被也将得到整体提升。该项目将重点围绕“小桥流水人家”的宜居文化主题,对沿岸建筑、河堤驳岸、滨河植被等进行景观风貌提升。此外,在河岸还将增设开敞空间,方便植入社区活动设施。在塑造特色产业功能上,将以送仙桥古玩市场为基础,强化文化博览、收藏鉴定、藏品拍卖等相关产业功能,打造为送仙桥文博中心。

备受关注的摩诃池项目,则将以展现成都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为目标,启动摩诃池古湖泊恢复实施工程,打造滨水文化游赏场所。

相关新闻

成都宜居水岸将建西郊河-浣花溪水文化廊道示范段

宜居水岸工程将先期启动西郊河-浣花溪水文化廊道示范段项目、二道河流域整治项目、摸底河流域整治项目、摩诃池项目。根据方案,首批启动的四个项目将承担不同功能定位,营造百水润城、水清岸绿的水环境和开敞宜人的水景观。

原标题:成都“宜居水岸工程”先期项目建设启动 浣花溪畔有望重现游江盛景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