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保护特色街道
根据定位针对性保护改造
四圣祠北街是近代中西合璧建筑聚集之地,有着百年基督教堂和医院,老建筑和传统院落格局得到了保留;北书院街有集中成片的老茶馆,传统老成都生活氛围浓厚,传承了成都独特的茶文化。
两者作为历史型特色街道和文化型特色街道的代表,前者将保留原有街道空间尺度,将历史上的传教故事融入到街道环境中,充分展现街道内涵;后者则以整治旧建筑立面为主,不改变原有茶馆功能,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建筑环境,延续邻里关系和街道氛围。
在对两种类型特色街道的保护上,我们可以窥见成都规划部门的思路:针对“历史型特色街道”,将对道路红线宽度、转弯半径、建筑红线、两侧建筑高度、行道树进行严格控制。从建筑的保护与更新角度看,以保护为主,不随意拆除或新建,从街道的完整性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环境。对重要历史建筑,建筑内外必须坚持按原样修复,做到“修旧如故、以存其真”。
针对“文化型特色街道”,则宜挖掘街道的文化内涵,根据定位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改造。以传统居民生活文化为特色的街道,保留原有居民,延续原有邻里关系和街巷生活,通过保留传统院落、凝聚当地居民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的传统建筑物(如宗祠、集市等)、旧时基础设施(如水井等)、街道两旁历史悠久的古树、特色公共空间,传承传统居住型街道的文化内涵。以传统商贸文化为特色的街道,则宜保留原始业态,延续“前店后宅”、“下店上宅”的住商混合模式。对老字号店铺进行政策支持,通过维护修缮重现昔日生机,承担起城市的现代商业服务功能。
专家谈“成都文化保护”
构建“点-线-面”全谱系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在中规院西部分院城市规划师陈婷所做的一期关于“成都文化保护和利用”的规划专题中,他们将成都具有城市共识和国家影响力的文化主题进行了一个排序:成都在中国历史文化格局中具有独特的城市文化与人文属性排在首位。
陈婷认为,从保护角度看,成都将构建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全谱系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需要突破以前将“有形与无形”割裂开来的保护方式,从只重视物质文化遗产到物质和非物质都保护。
突破割裂的保护方式
“为了增强成都地域代表性和文化民族认同感,规划中重点打造四个方面的文化主题。”陈婷认为,这包括基于历史遗址的古迹遗风留存、基于传统技艺的工业设计、基于生活美学的创意文化/设计、基于音乐影视的现代传媒艺术。
从保护角度看,成都将构建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全谱系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需要突破以前将‘有形与无形’割裂开来的保护方式,在横向的保护对象范畴上,不仅重视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文化遗产,更加强调多样的人类文化;在纵向时间维度上,注重文化资源和文化价值的传承和衍生、文化品牌的宣传和推广。”
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保护具有自然属性和人工属性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则包括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两项内容。要及时抢救和挖掘民间生产技艺,尽快完成文化遗产的名录收集和整理,尽快完成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登记入档等。
对古驿道和大遗址进行整合
从关注遗产的个体性保护,到注重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即保护文化遗产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资源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文化价值。陈婷介绍,规划上重点提出了遗产的聚落保护、线路保护和系列保护。
聚落保护主要是保护成都平原独具农耕文化特色的山水田林系统和人居聚落形态。线路保护主要是对5条古驿道、9个大遗址及遗址迁徙路径中的文化遗产资源群进行识别和整合。系列保护则主要系统保护茶、酒、饮食、花卉、编织、蜀绣蜀锦等文化遗产的物质系统和价值系统。
“总的来看,此次研究注重通过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保护成都独有的人居聚落形态。”陈婷表示,以期实现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发。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