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上进行专题讨论
昨日,本届西博会重要专题论坛之一的成都创新创业金融论坛暨第四届产业与金融专题论坛在郫县菁蓉镇举行。本次论坛由成都市人民政府、西南财经大学主办。在论坛上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国内外各大知名院校专家以及众多双创企业与投资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全球视野下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暨区域产业与金融升级”“‘一带一路’与自贸区建设暨区域经济战略机遇”“创新创业与创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企业的转型升级”等多个主题发表演讲并展开探讨,共论在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历史机遇下,成都金融与双创的融合发展。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谢平:
建立区域性交易平台支持双创
打造成都软硬实力
在昨日的主题演讲中,谢平表示,金融产业的发展能够使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投资、用于生产,使资本不断从收益率低的产业流向收益率高的产业,促进优胜劣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当前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云集在高科技领域的双创企业也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成都的金融应该如何支持双创发展?谢平认为,要建设区域性的交易平台,发展区域性的债券市场, 促进中小微企业债权的交易和流动,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近年来,成都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拥有了较为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这也将推动双创的进一步发展。”
在区域性的交易平台与金融基础设施等硬件之外,人才则被谢平视作必不可少的“软实力”,谢平表示,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成都高校云集,人才资源丰富,当下应利用好这一优势,制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政策,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谢平还认为,成都应多鼓励各类风投基金按照市场规律选择企业,风投能够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推动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进入快车道。不仅如此,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也能够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社会资本加入到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商业机会,追求投资回报最大化,这将会带来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也更有利于提升金融的活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
支持双创
金融应更多向中小企业侧重
在赵昌文看来,中国经济经过了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结构调整与动力转换的新阶段,在产业的升级转型中,金融则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多的并购重组的金融支持,而推进去产能的工作和国际产能合作,则需要多边金融机构发挥作用。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则需要发展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
在金融对于双创的支持上,赵昌文则表示,目前很多地方推出的支持和引导双创的金融政策持续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应通过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与创新生态,更多地向中小企业侧重,让中小企业有更多机会成长,通过研发与创新,实现由小到大,“研发是把资金变成技术的过程,创新则是把技术变现的过程,整个双创的链条都是在制定金融政策时需要考虑到的。”赵昌文表示,从金融支持创新的角度来说,要更多地考虑整个创新生态,特别是对于中小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这样就能够为新生的企业提供更好的助力,形成规模效应,更好地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
发力多层次资本市场
助力更多川企做大做强
“金融要发展,人才是重要的资源,可以看到的是,成都在如何留住金融人才方面成效显著。”徐洪才在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发展金融业的优势之一,就是院校众多,人才资源丰富。“一方面,在政府部门对产业的布局和规划下,金融机构能够清晰地看到成都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也就能够精准地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此,金融机构以及高端金融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更容易在这里生根发芽。另一方面,成都营造了优良的营商环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多机会。”
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也已建立起川藏股交中心、金交所、农交所、天府商品交易所等交易机构现有要素市场。徐洪才表示,除了进一步推动现有市场做大做强外,成都还应该充分利用上交所、深交所、新三板以及境外的资本市场平台,助力本土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将其输送到已有的资本市场中去,通过上市公司的并购、整合、重组,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鼓励产业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与上市公司进行合作。” 他特别强调,成都应在学习上海等金融中心城市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实现差异化定位和发展。
对于金融应该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他建议,要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传统的商业银行要改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要对企业量身定做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但是,仅有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愿意并且有能力的金融机构来提供相应服务,因此需要发展直接融资,尽力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规范自身治理,学会换位思考,尽可能地满足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支持方面的要求,同时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来提高与专业金融机构的沟通效率。”
本报记者 马玉宝 李艳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