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验收组专家深入成华区社区验收考察
同进一个小区,居民之间却形同路人,怎样让大家成为熟人?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如何构建政府、社区、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成华进入“大建设、大发展、大提升”阶段,原有“老工业基地+大农村”的城市格局已被打破,10万“单位人”变成“社会人”,10万“农村居民”变成“新型市民”,社区治理、社区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破解?2014年1月,成华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实验主题是:“院落+社团”,以期通过成华的实践,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参考借鉴。
但是,建设实验区,没有标准,而又高于标准。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没有成熟模式可照搬。怎么做?做什么?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日前,民政部验收组专家对成华区实验区建设进行验收考察,高度评价成华“院落+社团”微自治体系。
院落“有形平台”汇聚,熟人社会熟起来;社团“无形平台”凝聚,诉求通道通起来……参与成华实验区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四川创新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院院长辜堪生教授对此表示,成华区在构建党建区域化、社区专业化、群团枢纽化、院落单元化、社团功能化、政企协同化的“院落+社团”微自治体系时,不仅停留在体制机制和制度设计领域,还置于信息化背景下去实验,探索构建互联网+院落自治、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体系及三社联动、政社互动(R2G)等机制,形成了“示范引领、整体提升”的倍增效应。
问题导向 先行先试 提升七大能力
成华区按照以点带面、分类治理、整体提升的思路,坚持“党建区域化、社区专业化、群团枢纽化、院落单元化、社团功能化、政企协同化”,确定了六大任务、十大工程,创新“院落+社团”微自治、三社联动、政社互动等机制,实现了七个“大提升”。
成华区明确目标任务:优化政府治理结构,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建立社区公建配套资源整合机制,提升社区阵地建设和管理能力;促进社区减负增效,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能力;试点社区信息化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激发社会活力,提升社区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提升治理和服务整体水平。
与此同时,成华确定了十项重点工程:社区设施建设提升工程、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工程、社会组织培育工程、社工人才培育工程、社区“网格问政”工程、社区“微自治”(院落小区自治)工程、社区标准化建设工程、“平安成华”建设工程、社区便民服务工程、社区文化品牌工程等。
三年来,成华区累计投入9亿元,社区配套设施在全市率先达标,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有效运行,“院落+社团”微自治新体系独具特色,并在硬件环境、精准治理、全域服务、精细服务、工作效能、以点带面辐射、治理服务统筹等七个方面大力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
因地制宜 分类治理 示范引领
2014年以来,成华区立足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在双桥、圣灯、跳蹬河、建设路、桃蹊路、青龙等辖区,确定一批重点社区,先行先试,形成了面对安置小区、城市老旧小区、保障房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区、企业生活区、商住小区的分类治理模式(品牌)。小单元治理新机制得到民政部肯定,社区综合服务体系更加多元,社会治理体系和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居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
难题1
社区配套差 老旧院落多 院落无物管
成华实验 多措并举,完善配套;社区参与,促进配套
坚持“完善配套、突出院落、形成体系”,通过,整治609个老旧院落,建成258个院落连心驿站,形成了“区级市民中心-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站-院落连心驿站”四级社区服务阵地体系。
难题2
社区自治不治 社区服务单一
成华实验 创新互联网+治理的邻里守望自治系统模式
新鸿社区开发“邻里守望”自治信息化系统,将自治服务功能加载在Ipad移动终端上,由院落自治小组成员、楼栋长、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负责人轮流值守;龙潭水乡茗居小区开发“龙潭家空间”社区治理系统,将驻区企业的就业、慈善等资源引进社区、服务院落;圣灯街道、桃蹊路街道等开发“便捷华林”“关家大院”“桃蹊家园”“新网E家” “宜人成华”等社区便民服务系统和手机APP、微信平台,丰富社区服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