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近,共享单车火爆蓉城引发各界持续关注,成都是一座包容新兴事物的城市,支持用市场化的智能手段解决交通拥堵、绿色发展等问题。与此同时,共享单车的规范管理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焦点。成都商报特推出共享单车系列评论,探讨共享单车的方方面面。
共享单车实际上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在成都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中国美丽典范城市的实践中,市场主体大有可为。
不说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现在,在成都有4家共享单车经营企业,摩拜、永安行、ofo和本土的1步单车,单只看1步单车的运营数据,就令人震撼。不过三周,1步单车的注册用户就达到10万人左右,活跃用户稳定在80%上下。这是成都推行已近6年的公共自行车也没有达到的效果。不能不说,这对正在推进绿色发展、建设中国美丽典范城市的成都而言,是一个意外惊喜。
近十年来,很多大城市都先后发出过绿色出行的倡导,但效果并不明显。然而,经过“互联网+”加持的共享单车,却能一旦引爆低碳出行,靠啥?除了便捷等因素,满足青年人的社会心理需求,巧妙造势、形成单车出行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当今时代,绿色发展已由产业末端治理、生产绿色化扩展到消费绿色化。形成包括低碳出行在内的绿色消费方式,需要“软”“硬”一起抓。“硬”,当然是制度规范,“软”,则要善用文化熏陶。国无文化,急功近利;人无文化,浮躁浅薄。可以说,绿色文化就是绿色发展的灵魂,它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和价值取向。形成绿色文化,不仅要靠政府从“面”上去进行制度安排,去用舆论营造氛围,更要依靠企业从“点”上去实实在在的推进。以共享单车为例,政府推进几年成效不大的事,共享单车短短三周做到了。为什么?摸准用户心理,精准地get到受众的那个“点”,形成一种消费文化,从而搅动一池静水,把围观者变为实际用户,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改善用户体验,对一时兴起者成功圈粉,不断扩大用户范围,这恰恰是企业的长项。
低碳,是人人心中的美好愿望。但从愿望到现实,总是隔着遥远的距离。政府希望大家低碳出行,但不可能用行政的力量去要求市民过“苦行僧”的生活。客观来说,大多数人不会为了单一的低碳因素而主动放弃更加舒适的出行选择。那么,当行政的力量乏力,何不将其交给市场?
当然,交给市场并不是放任不管,比如对公共自行车的投入,理应是政府分内之事,但在资金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借助市场之手来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痛点,是一个很现实的考量。有时候,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亲力亲为的结果并不一定和初衷成正向效应。但如果大胆把关乎民生的公共服务交给市场,并找准“两只手”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政府监管和市场灵活高效的叠加优势,就会事半而功倍。令人乐见的是,当下针对共享单车,成都正抓紧研究配套措施,想必政府市场合力下,共享单车将更好地服务广大市民。
现在,单只“1步单车”一家,就有8万活跃用户。全成都1600万人口中,这2%人群好比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共享单车的健康发展,必定会加快成都自行车绿色出行的回归步伐。
文/刘一 图/王红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