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态 立体公交系统打通“最后一公里”
为做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顶层设计,成都市月初刚通过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提出要将交通建设作为巩固城市战略地位的重要举措,加快完善现代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增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结合此次成都市总体规划修编,《规划》确定了成都高新区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基础,客运交通枢纽为衔接的公共交通建设方向,构建多形态、大容量、无缝化的立体公交系统。为给居民出行更多选择,除了轨道交通加速,《规划》还将加密公交线路,未来五年高新区加快建设有轨电车、BRT快速公交,使公共交通层次更加丰富。
轨道交通,是成都高新区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2018年,高新南区将建成运营地铁1号线、地铁7号线;到2020年,地铁5号线、地铁6号线、地铁9号线一期、地铁18号线一期也将相继建成投运,高新南区地铁线路长约65公里。同时,高新西区还将建成地铁6号线。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模式,将在高新区实现。
在发展常规公交方面,成都高新区将在重点客流走廊加快布设常规公交网络,科学构建“快、干、支、微”四级网络层次。其中,公交快线和公交干线将承担跨区域或区内各片区之间中、长距离的交通联系,公交支线和微循环线则是为百姓打通“最后一公里”梗阻,提高公交系统的覆盖率和可达性。
大容量 公共交通承担65%机动化出行量
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支撑,成都高新区在产业腾飞、建设加速的同时,与中心城区、周边区域的人员联系也日益频繁。根据预测,到2020年高新南区居民出行总量约300万人次/日,高新西区居民出行总量约83万人次/日。
《规划》紧跟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步伐,适应成都高新区居民对公交出行的迫切需求,以“大容量”作为公交系统构建的重要目标之一。BRT快速公交即将在高新区开展建设,新增剑南大道快速公交和红星路快速公交,也将为成都高新区带来承担每日约15—25万人次的客运量。益州大道有轨电车项目也在规划待建中。2018年,IT大道有轨电车将建成通车,全长39公里的IT大道有轨电车呈Y字形展开,设置站点多达46个,高新西区内的站点就有18个,在丰富公交体系层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高新西区公交系统的容量。
根据《规划》,近中期,高新南区新增16条公交线路,高新西区新增10条公交线路,优化后高新区公交线路数量提升至185条。2020年,成都高新区公交线网密度将提升至4公里/平方公里,不仅实现500米站点全覆盖,300米站点的覆盖率也将明显提高。
随着公交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运营服务的不断优化,成都高新区公交分担率也将不断上升。2018年,高新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在55%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在25%以上;2020年,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在65%以上,其中轨道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在35%以上。
无缝化 地铁站150米内换乘公交
民生需求,是公交规划的首要指向。此次《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公交支线和微循环线路的大量增加和科学规划。根据成都高新区的区域发展情况和出行需求量,地铁占据着成都高新区公交出行的主体地位。如何使常规公交线路做好支撑、更好与地铁进行衔接从而方便居民出行换乘,显得尤为重要。
从《规划》中可以看到,未来成都高新区在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的衔接设置上,将大有作为。一方面,调整现有公交线路,新增必要的公交站点,进一步实现地铁站点150米范围内设置公交站点的目标,让老百姓更方便实现换乘。另一方面,结合成都高新区居民的出行习惯和地铁接驳需求,延迟部分公交线路的收车时间。根据地铁发车频率,10余条公交线路都将严格按照高峰时段发车频率不超过5分钟的原则发车。
“随着《规划》的不断落地,公交的交通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成都高新区规划建设局交通处处长方开勤表示,成都高新区将建立一个出行方便、运营高效、配套设施齐全的公交体系,以此进一步夯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交通本底,为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更坚实的交通支撑。
(图片来自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
原标题:成都高新区全域公交规划出炉 地铁站150米内换乘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