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我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下发通知,启动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此次污染过程的原因是什么,为何工业企业和工地相继停工、车流量大幅削减、社会活动水平降到最低,仍然出现重度霾?应急减排措施究竟成效如何?春节大假期间,空气又是怎样?
就这些市民关心的问题,市环保局和市气象局根据气象条件,结合科学数据和相关城市经验对此进行了解读。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由于不利气象条件持续,盆地重污染态势无法得到有效改变,与2017年元旦霾和2014年春节霾发生发展过程十分类似。
问题
污染物排放量已大幅削减,为何还持续重污染?
原因1
近期我市均以静稳天气为主 不利污染扩散
“气象条件是短时间空气污染持续或改善的最主要动力。”相关负责人解释道,从1月16日开始,成都均以静稳天气形势为主——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多逆温,风速以1米左右的静小风为主。具体来看,22日—25日成都地区大气层结稳定,大部分时间静稳条件较好,过程中风速较小,空气湿度大,出现了3次大雾,进一步加剧了静稳条件。
污染期间,近地面边界层维持很低的高度,尤其在22日午后,表征大气扩散能力的边界层高度基本在350米左右,是污染前的一半左右,更远低于夏秋季节1000—1500米的水平。21日—26日温差较大,日间伴随阳光,虽可以短暂抬升混合层高度,但在次日早上均形成不同程度的逆温层,其中21日和22日有4℃的强逆温,17日、19日、20日、24日、25日、26日有2℃中等强度的逆温。逆温给近地面盖上了“羽绒被”有时还是双层或多层,严重约束了污染物垂直方向的湍流运动,污染物累积加剧。
据介绍,从2016年以来的6次重污染过程分析,污染过程的终结,最终依赖于气象条件的改善,最有效的除霾神器有“北方冷空气”“持续两小时以上的雨”“高原下沉气流”等。这些有利的天气现象能够有效地打破逆温层,破坏稳定的大气层结,促进气流上下交换或使得污染物沉降清除。
原因2
无风无雨 盆地出现区域性连片污染
包括成都在内,四川盆地大部分区域由于无风无雨,污染扩散气象条件恶劣,形成了区域性污染态势,各城市都难以“独善其身”。
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说道,进入1月中下旬,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典型纬向环流形势,这样的形势不利于引导冷空气南下。加之青藏高原南支槽弱,不利于降水系统生成,所以成都无冷空气影响,气温明显偏高,降水明显偏少。而从22日开始,盆地区域连片污染格局形成,大部分城市为中度到重度污染。据了解,四川省24日启动了区域重污染黄色预警,截至26日14∶00时,成都及周边城市均呈持续污染状态,个别时段达到严重污染。连片污染形成后,总体污染水平高,各城市独善其身可能性基本没有,打破区域污染格局仍然有待于大范围气象条件的好转。
原因3
污染物存量被“困” 但增量削减明显
据介绍,之前产生的各种污染排放物,由于受到不利气象条件如城市热岛效应、静风、逆温等等影响,被滞留且久久难散,因此不断生成二次污染物,使得累积型污染特征愈加明显,这就是污染物的存量部分。该负责人说:“从22日之后,气象条件转为不利,存量污染物在大成都乃至周边城市均呈现‘停滞’状态,存量污染物无法通过大气运动得到有效削减或清除。”
他继续谈道,对于污染物增量,任何削减措施包括人为停产减排、节假日的自然减排等等,均有较明显的削减作用;近期,成都工地停工,企业停产,城市变为“空城”,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排放量显著下降,但削减的主要是污染物的增量部分,从监测数据也可以看出,表征机动车污染的硝酸盐浓度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前几次污染过程中的“节节高”现象,充分反映出减排对于增量部分削减的巨大作用。但对于污染物存量部分的削减,更多只能依靠大气扩散能力的改善。通过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发现:如果不利的气象条件维持,即便没有污染物增量,仅靠污染物存量部分仍能造成大范围且持续的雾霾天气。
原因4
从各地经验看 治霾需社会各界参与并长期坚持
“从国内外空气质量治理经验来看,治理雾霾需要全社会都参与其中,并长期坚持下去,空气质量向好才会成为常态。”该负责人表示,空气质量是多种污染排放作用于大气环境的最终结果,污染是大气扩散能力、燃煤、工业排放、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排放、居民生活排放等众多因素的综合结果。大气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到推广清洁能源、加快生态建设,都要涵盖其中。
而从国内外空气质量治理经验来看,重污染天气在今后几年仍然会出现。“空气质量的改善,短期靠天气,长期靠减排。从政府层面,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引导发展绿色经济,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等至关重要;从工业企业层面看,严格落实达标排放,履行减排的社会责任不容推卸;从公众层面看,积极参与绿色出行,降低生态足迹,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有重要意义。”该负责人如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