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一日,建设者正在安装盾构机。
开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这条地铁,将在2020年与新机场同步开通运行——
“突突突……”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成都天府大道上的车辆比平日少了许多。上午10点,成都地铁18号线海昌路站建设现场,正在工作的650吨履带式吊机发出巨大的响声。建设点位的围挡外,是海昌极地海洋世界的正大门,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游玩。
围挡内,紧迫的建设气息笼罩,地铁建设者持续奋战,这个春节放弃了与家人团圆。
抢进度:“两班倒”拼装盾构机
成都地铁在建线路均复工
驾驶室里,周峰全神贯注操作着吊机,将正前方的一块零部件安全送到右侧的“天井”里。井下,一台约3层楼高的盾构机已组装完大半部分。
吊机前方的空地上,搁置着好几块用蓝布遮挡的零部件,每一块都硕大无比。18号线盾构机本就是盾构机中的“巨无霸”,刀盘直径8.6米,是常见盾构机的1.5倍,整机长度约110米,总重约950吨。
这是18号线首台盾构机,2016年12月30日下井,计划今年2月中旬拼装完毕。春节期间,恰逢盾构机拼装的关键期,为抢抓建设进度,周峰和工友们没有休息,连日奋战,40多人“两班倒”,围着盾构机“打转”。
周峰告诉记者,这些零部件轻则几吨,重则近百吨,起、落都要放缓速度,必须全神贯注。除夕(1月27日)那天,他忙到下午5点,才有空和在广汉的家人通电话。令人欣慰的是,拼装即将扫尾,“现在拼装的是头部,接下来是刀盘。”
只争朝夕的,不只是18号线。“春节期间,地铁建设的重要站点都没有休息。”成都地铁公司副总经理刘嫏介绍,18号线是开往新机场的地铁,要赶在2020年和新机场同步开通运行,有400多人放弃了休息奋战在一线。农历正月初四(1月31日),成都地铁在建线路均复工。今年,地铁在建项目将达到400公里。
谋建设:“全口径PPP”模式建18号线
为更多线路采用新模式探路
建设工地上,中国电建成都建设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任国庆头戴红色安全帽,巡视着重点岗位。不一会儿,成都地铁公司PPP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彭宝富匆匆赶来,两人讨论起建设事宜来。
18号线将采用一种全新的模式——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进行建设。经过公开招标,中电建股份公司中标,将和成都地铁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新的项目公司,对18号线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18号线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彭宝富介绍,设计运行时速140公里,是全国速度最快的地铁线;也是全国首条穿越高瓦斯隧道的地铁线;将在全国首次采用“快慢车套跑”的方式运行,快线只停大站,30多分钟即可跑完全程;在全国率先采用“全口径PPP”的模式进行建设,即所有建设项目全部交由特许经营方,特许经营期限含4年建设期和22年运营期。
长约66公里、12座车站、投资约350亿元,作为直达新机场的地铁线,18号线的建设难度大且时间紧。用PPP方式引进了社会投资,可减轻地方政府的资金压力,让项目快速上马推进。下一步规划中,18号线北向将延伸到火车北站,为拥堵的1号线“减负”,同时还将延伸到资阳,将成都与周边城市更紧密地串联。
指着工地上挂着的成都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图,彭宝富说,成都地铁远景规划了2400公里线路,目前正在进行第四轮地铁规划,到2022年,成都地铁线路(含有轨电车)预计将达900公里,所需建设资金6000多亿元。“我们希望,把18号线建成标杆,为更多的线路采用PPP模式探路。”
拉产业:量身定做的盾构机是“四川造”
今年一半产品本地配套
“这里缺一个零部件,我明天回厂里带过来。今天大伙儿先想办法堵住,防止它进灰尘。”工地上硕大的盾构机部件旁,白皮肤、黄头发的大卫指着图纸说,一旁的翻译仔细聆听,为围着的几名中方工程师讲解。
作为工地上唯一的外国人,大卫站在人群中很显眼。他是一名盾构机工程师,来自全球著名的盾构机生产商德国海瑞克公司,职责是为盾构机的拼装调试提供监督和咨询。1月18日,大卫乘坐从德国法兰克福出发的直飞航班抵达成都后,立即投入工作。
虽然大卫来自海外,但盾构机却是地地道道的“四川造”。18号线的运行速度快,车辆运行中摆动幅度大,综合考虑供电制式、转弯半径等建设,将掘洞断面扩大,盾构机也特别定制。海瑞克公司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海瑞克(成都)隧道设备有限公司,为18号线“量身定做”了特别的盾构机。
海瑞克(成都)隧道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白锟说,该盾构机40%以上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仅部分部件从德国总部空运而来,盾体、刀盘等均是“成都造”。
接下来,还将有15台盾构机相继下井,成为地铁建设、运营对高端轨道交通产业落地聚集效应的见证。刘嫏介绍,随着地铁的线网建设、运营,在建设装备、车辆、供电等方面也将实现本地化生产,到2017年底,成都市的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链主营业务力争达1000亿元,本地产品配套率达50%以上。
(本报记者 陈岚 范英 王眉灵王域西 朱雪黎/文 何海洋/图)
原标题:地铁18号线工地春节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