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解读:为激励高层次人才自主研发具有国际水平的终端产品(服务),“成都人才36条”专门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名优产品目录》,对进入《目录》的终端产品(服务),在政府采购、宣传推广等方面将给予一定支持,帮助拓展市场,这在全国属于首创。“成都人才36条”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知识产权交易保护和质押融资、创新创业投融资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与市场推广形成了支撑人才发展的“组合拳”,让人才创新无虞,成果得到充分保护。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在岗创业
在人才评价和人才流动方面,我市将探索建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探索针对基础型研究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建立“自主评价+业内评价+市场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
《意见》明确,要完善军民人才融合机制,鼓励军工单位面向成都市高层次人才开放仪器设备,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合作。在校地合作发展机制上,《意见》提出,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蓉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构建集人才引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合作平台,加快推进中科院成都战略新兴产业联动创新中心等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和项目建设。
《意见》对构建科研人员灵活创业也给予了相应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在岗创业或者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支持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兼职。《意见》提出,对于急需紧缺的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社工等专业技术人才,可采取差别化待遇,分类别、分梯度到基层一线、远郊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基层卫生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科技人才、社工人才均衡配置。
【建立海外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解读:职称制度是人才评价的重要内容。“成都人才36条”从评审主体、评审机制、评审条件等方面提出了系列改革措施:在评审主体方面突出“放”,将评审权下放给用人主体、行业组织;在评审机制方面突出“直”,完善职称评审“直通车”和职称直聘办法,为各类急需人才打开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在评审标准方面突出“破”,对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可打破学历、任职资历要求,探索实施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不作为职称评审的前置条件。
构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
在整合政府资源方面,“成都人才36条”旨在探索设立人才管理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一窗受理、多证联办”的服务机制。在整合市场资源方面,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中介作用,建立人才发展促进会和新型人才工作站,形成涵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融资、后勤保障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围绕教育、医疗、住房、出入境等为外籍人才创造便捷舒心的宜业宜商宜居环境,增进外籍人才对成都的融入感和归属感。构建“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整合全市人才服务资源,建立“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的人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公寓、医疗待遇、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构建涵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融资、后勤保障等“一站式”服务平台。
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方面,强化党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团结凝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此外,我市还将探索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作为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开展区(市)县人才综合实力指数考核以及对职能部门人才工作督查督办,提高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
【营造宜业宜商宜居环境】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解读:支持人才在蓉创新创业,关键要为人才提供逐梦、圆梦的“土壤”。“成都人才36条”重点从教育、医疗、住房、出入境等方面着手,提出深入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同时,充分发挥“成都人才发展促进会”作为社会组织的灵活机制,通过与在蓉星级酒店、商业银行的合作,解决外籍人士在短期入住、人民币信用卡办理、担保贷款等方面遇到的障碍,为外籍人士创造便捷舒心的宜业宜商宜居环境。
徐雪 本报记者 侯初初
原标题: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5年建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人才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