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祭奠脱贫攻坚英雄 四川去年27名干部殉职(2)

2017-04-04 08:12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张黎   责任编辑: 马兰

脱贫攻坚的号角已吹响,他只有拼命提速,与死神进行最后的赛跑——

将食用菌基地、新村聚居点、便民桥等重点工程一一落实到位;

抓紧种下1万株核桃苗,建起百亩食用菌产业园,组建“村支部+党员+贫困户”模式的核桃专业合作社;

加快完成提灌站改建,应对核桃基地建成后大量用水需要……

“3月,天气回暖了,他还裹着厚厚的棉衣,怀里抱着烤火炉,和我们商量改建提灌站的事,说着说着,捂着肚子就倒了下去。”村主任郑远翔仍记得一年前的情景。

“去年8月,傍晚了,开着风扇还很热,他艰难地走到我家询问情况,看到我家养的几头猪白白胖胖时,他笑了。看到他那么虚弱,我心里酸酸的。”村民李良胜含泪回忆。

11月17日,去世前一天,李和林告诉妻子,想上楼最后看一眼村子。

“以前我生病,都是他背我。那天我背他上楼,没想到他那么轻。”妻子吕秀明说,“临终前,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是党把他培养成一名基层干部,他对党、对李家坝有很深的感情……”

两位奋斗一生、把乡亲带上脱贫路的村支书,留给自己的,却是四壁空空的家。张秀代为修路苦苦奋斗20年,通村公路连通了家家户户,却绕过了自己的老屋……

年少出征壮兮,“国殇”一曲萦回。故土情深,“跪乳”相报,鲜血捂热大地;不辱使命,身殒为民,大山回响礼赞。“青骨”铸就忠骨,“寒灯”照亮希冀!

手机屏幕上,两位青年的照片令人难忘,英俊灵秀,时尚阳光;回看他们的微信对话,热情洋溢,乐观有趣……

这些青春的象征、美好的开始,已成永远的珍存与怀念。

聂帅和梁恩宇,是扶贫攻坚殉职者中最年轻的两位,共青团员,22岁。从入阵脱贫攻坚一线到牺牲,只有20天。

两人出生在自然条件恶劣、极端贫困的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大学都学建筑工程管理,毕业后在城市谋得一份高薪工作。刚与梦想牵手的他们,响应脱贫攻坚召唤,回到小凉山,应聘为雷波县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技术指导员。

9月6日,两人驱车前往边远乡村指导贫困户异地搬迁安全住房建设,同遭交通意外……

“哥哥大学时一个月生活费只有300元,加上100元贫困生补助,靠打工完成学业。他很有担当,很爱生活,对家乡特别有感情。”聂帅的妹妹聂德坤说。

“弟弟很懂事,读书时,都是我主动问起,他才说没有钱了。”梁恩宇的姐姐梁恩雪回忆,“他是自己做主回来的,说是狗不嫌家贫。下乡第一天,他给我发来微信说,老大,我没想到家乡还有这么苦的地方,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艰难走出大山,决绝返回故土。精准扶贫,让两位年轻人以所学回馈家乡,体会到了人生价值。从返乡到遇难,只有20天,但他们是如此紧张、充实、幸福。

“他走出去又回来,最后牺牲在家乡,这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命运。母亲难过的时候,我安慰她说,弟弟是英雄。”梁恩雪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赤子心、青春气、壮士志、未了情,同时写在大小凉山。

时隔半年,大凉山的村民谈起蒋富安,无不落泪。

蒋富安是彝族,出生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成为凉山州审计局干部,2015年8月被派到大凉山深处的美姑县九口乡四峨吉村任驻村第一书记,2016年8月22日因劳累猝死,年仅26岁。

短短一年,这名年轻的共产党员用心、用情、用命与村民缘结三生——

他把高寒贫穷的四峨吉村当作自己的家,结婚第4天,就回到了高山上;

他一家一户走,田间地头问,逐个逐个记,将分隔于高山峡谷的4个村民小组142户村民走了个透,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调研村情户情,一年不到走烂三双鞋;

精准调研带来精准施策,他在四峨吉村推广“借薯还薯”“借羊还羊”等滚动造血脱贫模式速见成效,不到一年,村里就实现了移民搬迁、一村一幼、通水通电;

谁家娃娃今年几岁、谁家孩子到了学龄他一清二楚,将50多个适龄儿童送到了一村一幼教学点,把6名孤儿送到了爱心学校;

村里最困难的人家为交不起安全住房工程款犯难,蒋富安主动找上门:“不怕得,我先借1万块给你。”他走后,人们才知道,他自己欠下的助学贷款尚有2.4万元没还清。

……驻村的日子很艰苦,村委会无法提供食宿,他住山下的乡政府,每天上下山,单趟得走四五公里泥巴路;吃饭只有在村民家搭伙,村民吃什么他吃什么,然后塞给孩子“买糖钱”作饭费;晚上,背着挎包摸夜下山……

“就这样,他一步一步地走进大家心里。”四峨吉村支部书记石一尔前说,“全村都觉得他是村里人,每家都觉得他是家里人,每天村上在等他,村民在等他……”

蒋富安的猝然离去,让村民痛彻心扉。按照彝族风俗,要为逝者穿上新寿衣,村民从家里拿来为家里老人准备的头帕寿衣给蒋富安换上。在他们心中,蒋富安就是自家人。

村支书石一尔前和村里的仪式长者“德古”用一块崭新的毛巾,擦洗着蒋富安年轻、冰冷的脸,一面喃喃地问:“你不是说好今后有了娃娃,也要送到村里幼儿园读书吗?你怎么连个娃都没留下就走了?”

村民小组长惹格夫格浑身颤抖,强忍泪水,为蒋富安把脚带绑好、扎紧,让他的灵魂“回家”:“你家远得很,要走几百里的路呢,是我们把你累死的呀……”

“伤心呀伤心,年轻俊美的好人,就这样离开我们……”送葬歌起,山鸣谷应。

“3年后户均收入超过5000元,一村一幼班扩大至42人,入学率100%……”蒋富安留下的笔记本里,记下了他对村里脱贫摘帽的规划。去世前,他还在为水泥路通村项目奔跑。

“四朝布衣四时新,峨景寒灯映青骨。吉谶九州适黎黍,村晓人烟照明月。”蒋富安以四峨吉村名写下“藏头诗”,深情而豪迈。

“我的快乐就是乡亲淳朴的问候和充满希望的眼神。”蒋富安生前这样说。

悲伤悠长的送葬彝歌,永远留在了大凉山,为希望的使者歌吟、安魂。

携梦想出发,带初心归去。一心一意,为百姓开路甘之若饴;一生一世,“在路上”奋斗向死而生。宗旨决定终极,信仰成就永恒——“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从古至今,艰难险峻的蜀道制约着四川的发展。

青方华的生死,与路紧紧连在了一起。青方华就出生在李白故里江油,自小对“蜀道难”感受切肤。他的家在江油最边远的枫顺乡小坝村,村民用山货换袋盐,得翻过一座大山,爬几个山垭。小时候,家里穷得连两元钱的学费都交不起。

青方华的梦,始于盼路。他的人生,起于开路。1992年,乡里筹资修路,24岁的他第一个站了出来。

钢钎凿洞,雷管炸山,“轰”的一声巨响,尘烟蔽日、直呛胸肺,青方华第一个冲了进去,深深憋气,挥锹抡铲,把炸开的山石沙土一刨刨、一篓篓掏出来……用54天时间,硬生生地在山腹中掏出了两个可通行大卡车的山洞。山村开进了汽车,拉来了电杆,家乡的夜晚,第一次亮起了灯光……

这个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年轻人,舍命为家乡做了人生第一件大事,赢得乡亲们信任。1996年,青方华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当选小坝村党支部书记。

“我一定要修好村里的路,让老人都走上水泥路,让大家都富起来。”他立下誓言。

连续18年,他领着乡亲修路架桥,到2016年,修通了村道、社道,打通了所有入户路;

大地震灾后重建,他带领村民发展起食用菌、蜂蜜、肉羊等适宜高山村落的产业,建起了冷冻库,成立了养羊合作社……

由于患先天性心脏病,青方华一累就咳嗽,常常是嘴唇发紫、脸色惨白,他从不理会。2013年突发脑溢血,因抢救及时捡回一条命,此后左手没有了知觉,常常戴着的手套何时掉了都不知道,衣服的拉链也没法拉上。村民说,这些年的大冬天,他总是敞开衣服、迎着寒风田间地头跑,一家一户走。

2016年11月,小坝村迎来历史性时刻:实现了脱贫摘帽的目标,并成为全乡第一个人均收入突破万元的村子……

但是,青方华不满足仅仅退出省定摘帽村。他最大的心愿,是让每一个乡亲都脱贫、都富起来。

12月20日上午,青方华去乡政府参加脱贫攻坚会议。会议结束后,他没有回家,而是抓紧走访、调研。下午,在走访完贫困户王志秀家后,乘坐儿子开的面包车下山,于山路急弯处坠落,儿子重伤,青方华不幸殉职。

48岁的英年,最终止步于路上。“他一直想把村里的路再延伸,连接到平武县,这样,村里的路就再也不是单边路了,就可以搞旅游了。但是,他再也看不到这一天了。”哥哥青方联不无遗憾地说。

路,贯穿青方华的一生。只要活着,就有开不完的路,做不完的事……

在乐山市公路管理局,一份编制完成的《小凉山交通建设推进方案(2015-2020)》令人感怀。这个加快彝族山区脱贫致富的方案,每一个数据、每一个论证,都凝聚了乐山市公路局原党委书记、交通局长王川的心血。作为方案的牵头人,他再也看不到它的完成了。

去年3月8日,王川在实地勘察小凉山精准扶贫交通项目——峨(边)马(边)公路时,突遇道路边岩崩塌,与同车6位同事共同殉职,年仅53岁。

王川与路的缘分跨越了两代人。他父亲是南下干部,当过乐山市交通局副局长。王川在公路交通系统工作32年。车是伴,路是家,从来没有公休假,逢年过节在路上——这是王川的生活。

“平时,川哥爱摆‘龙门阵’,特别爱开玩笑。但只要一上车就没话了,全部注意力都在公路上。走过的每一个路段情况怎样,他了然于心,而且作详细记录。”同事们这样回忆王川对工作的热爱与投入。

修路,是脱贫攻坚的“先手棋”。新年开春,王川领受“军令状”,誓要尽快完成“峨马路”的规划。8日大早,他率队赶赴马边踏勘。

几个小时后,意外发生。人们在千斤巨石下,找到了王川和其他6位殉难同事,其中一位,手里紧紧攥着施工图……

“路上,他5次给公路局领导及相关科室打电话,让他们尽快处置沿路发现的波形护栏损坏、道路坑凼问题。”同事回忆。这是王川留下的最后声音。

“这条路连接峨边和马边两个彝族自治县,对小凉山彝族群众脱贫攻坚极为重要。他是局长,本来派人去勘探就可以了,但他一定要亲自去了解情况。”

“‘四大片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他们父子与公路打了几十年交道,看到的、听到的灾难太多太多,没有谁比他更了解路上的危险,但他从不闪避,一半时间都是在路上……”

同事们含泪述说。“在路上”,是王川、青方华等一代代巴蜀儿女留在世间的影像和生命状态。

原标题:以生命共赴使命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