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7旬老人带领最老民间川剧团守护“资阳河”(2)

2017-04-14 07:06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唐欢   责任编辑: 马兰

传承 

自掏腰包演川剧

希望年轻人来学

陈建国五十岁时,两个女儿都在资阳城里安了家,他也搬进了城。但陈建国离不开川剧,于1998年在资阳建东市场成立了自己的川剧团,组织了一拨爱好者,为观众们表演川剧。

观众最多的时候,一场表演有超过500人来看,把场地周围的围栏都挤倒了。陈建国有些惆怅地说,当年那些川剧团的常客,大都已过世了。

后来,由于多方面因素,陈建国失去了以前的表演场地。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川剧团去遂宁、南部、西充等地流动表演,同时还参与各种文化下乡义演、到各个村子“唱庙会”、承接商演……

演员们演出时头上佩戴的精美的川剧帽子,一针一线,全都出自陈建国的双手。由于“资阳河”流派自有风格,川剧帽子带有很强的地域性,不好定制也没有厂家生产。陈建国在40多岁时,开始自己制作川剧帽子。20年下来,他手工制作了上千顶川剧帽子。

因为表演价格比较低,陈建国的川剧团长年处于亏本状态,政府专门拨了经费补贴,让他和团队得以维持。陈建国说,他全部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两个女儿给的赡养费。大女儿在经济上对陈建国的川剧事业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她说:“我不懂川剧,只是希望父亲过得开心。”

“建团18年,现在团里年纪最小的演员也已经40多岁了,都不年轻了,也不知道还能走过多少个18年。我们都盼望着能有更多年轻的血液加入进来。”陈建国反复强调:“‘资阳河’是资阳文化的光荣。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资阳河联合成渝革新川剧

雁江区戏剧家协会主席张少军说,过去川剧行帮分歧很大,互相之间也不太来往。“川剧需要革新,需要各大流派把好的东西都贡献出来。”张少军说,当地已经有了初步想法,拟联合成渝地区,共同研究川剧不同的特色,取长补短,共同为保护川剧、争取川剧成功申遗,提供力量。

据相关媒体报道,川剧“资阳河流派”2006年被资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1年,川剧“资阳河流派”被内江市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名录项目。2014年1月,川剧已进入中国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有望为重庆和四川再添一例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少军说,他已经向有关部门提交《雁江区戏剧家协会关于抢救川剧“资阳河”的请示》、《雁江区戏剧家协会关于抢救整理资阳河的实施方案》。建议成立“雁江区资阳河抢救工作组”,对资阳河有关内容进行整理。整理出来的文字、音、像进行后期分类制作合成,最终形成研究“资阳河”的理论体系。

“这些资料,我们都会拿出来跟其他流派共享,共同革新,把川剧传承发扬下去!”资阳河到底是什么

据记载,川剧以各种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的不同,以“四条河道”为中心,形成四种各具不同特色的流派。

以沱江为纽带,覆盖资阳、内江、自贡等地区,形成了“资阳河”流派。川剧有五大声腔:昆、高、胡、弹、灯。“‘资阳河’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高腔上。”

高腔包括帮、打、唱。在资阳历史上,出过好几个优秀的鼓师,他们不断传帮教,让资阳高腔,声名鹊起。陈建国说,“资阳河”流派传承下来的鼓师,打出的鼓声节奏感强、紧凑、严谨、细腻。“高腔的关键,就是帮腔和打鼓套打配合,一字一句,全部打在点子上。”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庆田雪皎摄影报道

原标题:7旬老人带领最老民间川剧团守护“资阳河”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