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77年,胡定远终回家。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若不是亲眼得见,你很难体味到诗句所涵的百转愁肠。
4月20日,离家已经77载的抗战老兵胡定远,终于在97岁高龄的时候,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转龙湾村。
当年仅20岁的胡定远,出门赶场时,被人抓了壮丁上了前线杀敌抗战。后来,抗战胜利,他辗转随部队去了台湾。70多年了,他终于又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一了夙愿的老人说,“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以后每年都还会回老家来。”
胡定远跪在母亲的坟前止不住悲伤。
一段回家路
凌晨6点起床久久凝望家的方向
4月20日凌晨6点过,成都青羊区宽窄巷子,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街,在晨光下显得格外清冷。此时,97岁的胡定远已穿戴完毕,站在窗前默默望着泸州的方向,“马上就要回家了。”
当天上午7点过,匆匆吃过早饭,在志愿者的欢送声中,接送他回家的汽车停了下来。上车前,胡定远双手合十,举过头顶,用地道的泸州口音,再道“谢谢!”
看着繁华的城区渐次退却,熟悉的田园风貌映入眼帘,胡定远的嘴角不自觉地咧起弧度。
“可能是这些场景,唤醒了胡老记忆。”同车的志愿者说,成都到泸州合江有数个小时的车程,胡老时不时就撩起袖子看表,不停询问我们,“还有好久才能到嘛。”看得出来他既激动也忐忑。
离家的这300公里,胡老的手捏紧了又松开。直到当天上午10时左右,车子抵达泸州合江县,“变化太大了,大致的路还记得。”胡老轻叹。
胡定远与家人。
一段出川忆
国家危难之际抓丁上了抗日前线
熟悉的路,唤起颠沛的过往。“当初,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胡定远说,与他同行的还有众多的泸州青壮年,“只晓得是去当兵,打鬼子保家卫国。”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的枪响打破中华大地的平静,全面抗战就此展开。此后的8年抗战中,大后方的四川提供了近350万人的兵源,前仆后继奔赴各个战场。
其间,川籍军人牺牲巨大: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五分之一,共计64万余人,居全国之冠。也正是他们的牺牲,为川人争来了“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川人从未负国”的盛名。
但在胡定远的记忆里,那时候,他们不知这些盛名,只是时代所赋予的使命。1940年4月,油菜花刚开始凋零,胡定远在姐夫家出来赶场,走到半路便被抓了壮丁,然后被“送”上前线。
“从合江白米场(镇)走了出来。”胡定远说,他们晓得国家危难了,虽然是被抓出去的,但从没有想过要逃跑,分配到川军将领杨森部队后,辗转多地抗战。
抗战胜利之后的1946年,他随部到了台湾。从死人堆里爬出的他,未曾想回家之路仍是遥遥。
原标题:97岁抗战老兵 77年回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