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通建设如何找钱?
圆 桌
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眉灵
嘉宾
汪 洋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陈大智
四川省铁投集团副总经理
刘楠楠
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学者
过去五年,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处于下行趋势,但四川公路水路投资仍保持高位运行,连续数年投资超千亿元,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巨额投资是怎么实现的?投融资机制体制如何有效创新?四川交通建设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记者就此采访了政府官员、学者和企业代表。
记者:近年来全球经济呈下行趋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何突破资金瓶颈?
汪洋:2013—2016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共完成投资5194亿元,稳居全国前列。今年将确保完成1200亿元,力争超过1300亿元,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我们全面开放交通投资市场,着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整合集聚政、银、企等各方资源参与交通建设。
刘楠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般有5种渠道:税收(财政支出)、政府资产再配置、PPP(引入社会资本)、完全私有化、政府举债。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寻找更合适的投融资来源,寻求利益最大化。
陈大智:铁投集团以PPP模式投资了省内14条高速公路,涉及投资额1680亿元,其中已通车里程1050公里。虽然高速公路投资大、收效慢,但过了建设期,每年都有通行费收入。只要符合经济效益,我们都会积极参与。
记者:投融资体制改革,内涵是要能有效吸引社会资本。以高速公路为例,近年来高速公路建设越来越难,投资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增强吸引力?
汪洋:目前四川的高速公路建设仍处于黄金期,从国家层面而言,鼓励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资金也在倾斜。
四川作为交通运输部试点省,率先探索PPP模式。我们在传统的BOT 模式外,分别探索建立了“BOT+政府补助”“BOT+政府股权合作”等多种模式。4年来,我们采用这些模式,已成功招商16个项目,吸引社会投资2254亿元。
刘楠楠:本着资源配置公平化的原则,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实更需要加快,政府来参与市场投资,是十分必要的。关键是要控制好风险。
记者:从实践来看,我省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
汪洋:经省政府批准,目前我们正在抓紧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交通投资基金,将进一步增强交通筹融资能力。
陈大智:铁投参与的高速公路项目。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会提出更经济、更科学、成本更低的参与方式。比如,我们作为施工方,把施工设计一并承包,避免因不熟悉路况进行设计导致后期更改设计等,减少这方面的损失。
他见证成都机场国际化进程
新 闻 当 事 人
当事人说——“第四大枢纽”的含金量更足,4年间,国际地区航线从30多条增长到95条。
“五一”小长假前夕,闫玉华没有丝毫放松。5月,成都直飞亚的斯亚贝巴的航线将开通,来自非洲大陆的航班将首次驻足中国中西部机场。作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闫玉华有很多事要忙。虽然累,但他笑言:“累并快乐着。”
这几年,闫玉华见证了成都机场的国际化进程。
四川地处内陆,航空是最便捷的对外连接通道,尤其是国际地区航线乃至洲际航线。
开拓市场并不容易。2010年,闫玉华到温哥华参加当年的世界航线发展大会,带了满满一盒名片出去,又一张不少地带了回来,没人愿意主动结识。同事们到英国、美国,联系知名外航,说“成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哪儿,大家要抱着中国地图给外航的负责人指成都的具体位置。
仅仅4年间,随着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世界机场城市大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世界航线发展大会等国际性盛会相继落地四川,成都的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随着成都机场航线网络布局的逐渐完善,闫玉华在全球民航圈频频尝到“走红”的滋味,“现在参加这些大会,完全不一样了,几盒名片都不够发。”
这几年,成都机场每年都要新开 2条以上国际航线,其中2013年新开 8条,2015年新开 10条。新西兰、美国达拉斯、意大利米兰等机场和外航主动找上门,希望新开航线。
与4年前相比,虽然成都机场在全国仍排位第四,但在闫玉华看来,这个“第四大枢纽”的含金量更足:2012年,成都机场的国际地区航线只有30多条,而2016年底,这一数据已飙升至95条;作为机场重要指标的年旅客吞吐量已超过4600万,国际地区旅客数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
“需求量确实太大了。”闫玉华骄傲地说。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王眉灵 本报制图/龚武
原标题:[喜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四川交通发展势头强劲 “大动脉”串起新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