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较量——
靠经验还是靠科技
整地、播种、收获,说起种玉米,老纪有的是经验。
可儿子并不理会老纪,埋头挖了一袋子土,直奔沈阳。
原来,纪明去了省农科院,请专家化验土壤样本,然后根据土壤类型、栽种作物来给土地“配餐”。纪明还从县种子公司高价购买了新型玉米种子。
“净搞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样,多花这些钱,多可惜。”埋怨归埋怨,该干的活该帮的忙,老纪也没闲着。
在种玉米的时候,老纪一直跟在机器后面,用手挖开泥土,当看到里面的种子和化肥,老纪暗自佩服。
没过多久,纪明又捣鼓起塑料薄膜、细水管来,带着工人一忙就是好几天。
“种地就是面朝黄土、看天吃饭,遇上下雨咱就多收点,这小子花这么多钱弄了这些新鲜玩意,能赚回来吗?”
转眼到了秋天,老纪家的水稻亩产达到了1200斤,玉米达到1500斤,除了各种机械设备的开支,过年入股的人还有几千元的分红。
老纪笑了:“俺们种水稻,好年景也不到1000斤,苞米也就能收800斤,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
2007年,纪明成立了铁岭水稻全程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当天晚上,父子俩喝醉了。也是在这一年,又有50多名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也扩大到了玉米、花生等作物的全程种植。
在花钱这事上,父子俩的争吵就没停过。
2013年,看到临近彰武县农民因为土地干旱导致减产,然而却获得了保险补偿,纪明到保险公司打听了一下,国家又有相关的土地保险政策,于是纪明给玉米地买了保险,看到好几万块钱打给了保险公司,老纪火了:“种地还上啥保险,这又不是买车,就知道乱花钱!”
就在2014年,辽宁遭遇了60多年未见的旱灾,玉米大面积减产,老纪家却获得了赔偿,弥补了损失。“是真不如儿子了。”这一回,老纪终于承认了。
第四次较量——
讲人情还是讲质量
纪明闲不住,想将粮食仓储做大,买来了日烘干玉米300吨的烘干机,成立了粮食回收加工服务部。
烘干机投入使用后,纪明却并不满意。他嫌买回来的烘干机效率有些低,完不成每天的任务。于是,纪明拿来图纸,自己查资料准备对机器进行改装。
回家看到满地的零件,父亲火冒三丈:“刚买回的机器好端端的给拆了,难道厂家的机器还不如你改的好?”
在纪明和工人的努力下,3天后,烘干机改装好了,每天能处理玉米400多吨。老纪有点不好意思。
日子好起来了,父子俩的争吵还是没少。
2016年秋天,村民王大爷家要卖水稻,可纪明看后认为质量较差,不愿意收。王大爷找到老纪,想通融一下。
“都在一个村住着,你就给他收下,种田都不易。”老纪有些命令的口气。
“俺们现在跟人家大公司合作,人家看中的就是质量,这么做不是要砸招牌吗?”纪明也火了。
最终,老纪妥协了。如今,老纪的合作社与中粮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帮助该集团收购玉米、水稻等粮食,同时还建立了标准化的储粮库,作为中粮集团的粮食储备基地。粮食种植、良种培育、机械化收割、优质粮存储。老纪的合作社已经在当地有了名气。合作社已发展到拥有玉米种植土地1.2万亩,水稻3000亩,2016年给社员分红46万多元。
“今年,我还打算盖一栋现代化的办公楼,买几台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同时引进一些经济作物,让种植结构更加多样化。”纪明告诉记者。
老纪则把记者拉到一边,“没想到种了一辈子地,让这小子给收拾服了。”
纪明也告诉记者,自己准备报一下成人自考,利用业余时间学学农业知识,“让自己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原标题:纪家父子的四次较量(经济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