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串清香小尖粽传递浓浓粽香和节日气氛。
成都粽子一条街生意红火。
后继有人
90%都是婆婆们的徒弟
坐在杨姐粽子店门口,简婆婆专心包着白粽,满头白发梳理得整齐干净,上面还别着一颗小发夹,“别问我多大,要问我多小,我才80岁呢。”
简婆婆是来给杨姐帮忙的,都是马鞍街上的老街坊,这样的事并不少见。
杨姐名叫杨代秀,卖了20多年的粽子,从“姐姐辈”卖到“奶奶辈”了,“大家叫了这么多年都懒得改了。”麻利称重收钱后,杨代秀从屋内拿出新的馅儿,开始包粽子,这些天,她每天都要忙到深夜,“不少老顾客,都是吃着我的粽子长大的,还带着孩子来买呢。”
人情味儿,正是马鞍东路迥异于其它街市的地方。上世纪80年代,最初的“婆婆们”看着不少年轻人在家待业,开始急了,“我们找年轻人帮忙卖粽子,有想学的,我们就教。”92岁的马婆婆记得,有人劝她们,不要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露天坝子头的盐,大家吃嘛。”耿直的老太太都没听劝,有人学,一定教。资深粽子户周大姐就是这么学会手艺的,最初学艺时,一下午包了几十个粽子,每一个都不合格。
如今,在马鞍东路上卖粽子的商铺,90%都是婆婆们的徒弟。从马鞍路出去的不少老街坊,端午这两天,一定会回来看看,买粽子,聊聊天。
革新/
嘉兴四角粽进入
水果等口味每年出新
如今的马鞍东路,到端午节前半个月就热闹开来。裁缝铺、火锅店、面馆……临街的商铺都在这个时节改卖粽子。就连卖水泥河沙的铺子都打出了“粽子摊位出租”的小广告。还有从广安、嘉兴等地来的商家专门到这儿来租门面卖粽子。
5年前,简阳人刘吉衡开始在马鞍东路摆摊,他打出的招牌就是浙江嘉兴粽。“主要是包法。”拿起一个粽子,刘吉衡数了数,“看,是4个角,不是四川这边的尖尖角,更方便携带。”
粽子口味上的选择也更多,有腊肉、鲜肉、排骨、蛋黄,素的有椒盐、红枣、八宝,还有这种是别人定做的,丸子豆沙味。杨婆婆珊瑚粽子铺的马大姐说,每年他们家都会推出十几种口味的粽子。
推出新口味了,一家人先尝尝,不错的话,就拿出来卖。何芝国说,去年他们推出过菠萝味的,因为水果的保鲜和酸甜度的问题,卖得一般,今年就没有卖了。
对于进入马鞍东路的“新味道”,老街坊也是欢迎的,张飞牛肉味、都江堰老腊肉味等粽子摊,生意同样不错。
直播卖粽子
二维码、支付宝随便扫
今年的马鞍东路上,26岁的陈荣富开始直播卖粽子。
“现在你们看到的是现包粽子,真材实料。可以真空快递,也可以来马鞍东路找我买。”开着手机直播,陈荣富向网友介绍自家的粽子。“效果还不错,因为太忙,每天只能播1小时左右。”直播开通后,吸引了1000人围观,首日就收获一个十盒的网络订单,最多一单网络订购有550个。
这样的“触电”在马鞍东路上已经不是稀罕事,几乎所有的粽子商家都开通了微信订购业务,还有微店、淘宝店。“我们不会弄,但是今年就准备让孩子来帮我们在网上叫卖。”何芝国和家人考虑,一年四季都能让顾客买到自家粽子。
另一边,“杜太婆鸡汤粽子店”的老板正忙着打包各种组合的粽子,最近,他们每天要发1000盒到外地,其中,有多年经营积累的客户,也有淘宝店上的订单。一家物流公司工作人员说,这几天仅他们一家就从马鞍东路收取了2000多件粽子礼盒。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摄影谭曦 刘陈平
原标题:小伙手机直播端午卖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