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入川就业
陈家铭
陈家铭
出生于1983年 国泰航空公司经理
80后港企中层
有内地工作经验回港就业更有竞争力
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这样一群“城市候鸟”,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短暂停留几年后,又奔赴其他地方。香港人陈家铭就是其中之一。去年8月,他来四川工作,任职香港国泰航空公司华西地区市场推广和销售经理。按照其工作特性,2年后,他就将离开成都。
香港回归20年对陈家铭意味着什么?6月29日,他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1997年他14岁,正在念初一,彼时他未曾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四川工作。但正是因为香港的回归,给他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他说,现在越来越多香港人到内地工作,“有内地工作经验的香港人回港就业也更有竞争力。”
陈家铭已来内地工作了5年,从一开始只会说粤语,而现在,带一丝“港腔”的普通话已很流利。
工作日的每天早上9点,陈家铭准时来到位于人民中路一段15号的办公室。上午,开例会、处理邮件、内部报表、分析市场。中午约2个小时休息时间。下午2点,他返回办公室,与其他西南地区团队开视频会议,之后见客户。下午5点下班。感觉上,成都的工作节奏和香港差不多。
“不同的是,成都的消费科技发展比香港发达。”陈家铭指的是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手段,让他印象很深刻,“在成都,出门不带钱,只带一个手机就行。这在香港目前还办不到,还得准备零钱。”他说,这几年四川重视创新创业,这是香港的IT企业进入四川的好时机。
来成都近一年时间,印象如何?陈家铭说,休闲、安逸、包容、绿化等是他形容成都的关键词。和陈家铭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来川工作。在陈家铭看来,这种趋势的原因是香港越来越重视内地广阔的市场。他说,有了内地企业的工作经验,就算回港就业,也是一大竞争优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秋凤摄影报道
港人入川求学
曾皓
曾皓
出生于1988年
川大华西口腔医学院博士
80后香港小伙来川读博士
只因华西口腔如少林
1997年香港回归时,曾皓只有9岁,读小学。现在,他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读博,是目前该院唯一一位来自香港的在读博士。不仅是入川求学,他还希望在这里落地生根。6月28日,他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20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人选择定居在四川。成都的医疗资源越来越强,他希望未来在成都开一家自己的牙科诊所。
来川求学 华西口腔是牙科的“少林”
2012年,曾皓来到四川求学。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四川,但他对这里并不陌生。不仅是曾皓,香港的牙科矫正界的精英们对四川都有耳闻。“‘天下武功出少林’,在口腔医学的圈子,川大华西口腔医学院就是“少林”,是这个领域学术追根溯源的地方。”曾皓告诉记者,香港大学牙科学院的奠基者之一就毕业于这里。作为一名牙科医生,这里也自是他向往之地。
要在这里求学,曾皓有众多竞争者。“我刚开始面试时特别紧张,对面坐的都是教科书级的人物啊。”他回忆说,在两三个小时的对话里,除了专业性问题,被问得最多的是,“你为什么选择来这里求学?”且这个问题后来也常被人问及。
他每次的回答都一样。“这里的设备好,人才多,规模大,病人多,疑难杂症也多……”曾皓说,对于一个医生来说,这里就是提升能力的绝佳之地。2013年初,他在四川第一次成功主刀一个难度高的手术,战胜挑战的喜悦让他至今难忘,为此保存着当时的一件小器械作为纪念。
生活愿景 胃已“同化”,想定居下来
20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愿意定居在四川,曾皓便是其中之一。
“待在四川,你会发觉,生存不是人生全部的意义。”曾皓说,这种生活态度,是他青睐四川的原因之一。生活与生存,四川人更愿意将目光放在生活上。相较而言,成都的生活节奏更慢,香港的生活节奏更快。不仅如此,入川求学多年后,他发现自己的口味也被严重同化了,习惯了麻辣的他,现在回港吃父母做的菜反而觉得没味道。
曾皓的父亲从事贸易工作,常年往返于香港与珠三角地区。幼时的曾皓就跟着父亲四处闯荡。他见证了香港与内地越来越亲密的关系。“相比过去,现在香港人到内地,就像是串门的感觉。”他说,有了这种亲近感,他每年就回香港一两次,也有了常住成都的念头。“成都的医疗资源很好,未来接父母来养老很不错。”他说。
“以后我想在成都开一间牙科诊所。”曾皓说,在牙科医疗领域,如家庭医生的概念还没有普及,未来成都还有很大市场。对此,他还特意强调说,这还只是一个愿望而已,可能是在中年,也可能是在老了之后,去达成此愿。
原标题:情系香江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