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首战
说“分秒必争”也不夸张
蹲守一周,12小时完成案件调查、移送
环保警察中队成立24天后,迎来了第一次“挑战”——查实一家电镀厂涉嫌非法排污,亟待抓个现行。
事实上,环境犯罪案件对于证据的要求是“苛刻”的,一方面要实证涉嫌企业在生产中确有违法排污行为,另一方面,对于排污超标的程度、数量也要有确切充分的调查结果。
而这家涉嫌的电镀厂,生产时间不定、排污时间也不定。于是,在30年来最热的夏日,什邡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日夜蹲守在厂外的田间地头,整整一周,就等着在工厂排放污水的第一时间,获取证据。
从当时现场的视频中,记者看见,隐藏在稻田深处的电镀厂,排污口四周的墙面已经被金属物质腐蚀得发白,澄黄色的污水正一小股一小股融入溪流。
“开门!马上!”身着警服,老曾和他的伙伴推开电镀厂紧闭的铁门,冲进厂房,赤裸着上身的工人正守在运行的机器旁,目瞪口呆地看着突然进入的警察和环保人员。
接下来的调查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环保警察检查场内工作人员和负责人的身份信息,环境检测人员熟练地开始采样、拍照,并对整个过程进行录像……次日3点,公安、环保分别完成调查取证工作,工厂3名责任人被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整个过程仅用12个小时。
“如果没有老曾他们,这个案子不会这么顺利。”什邡市环境监察大队的大队长钟华感叹,每次处理这类涉嫌非法排污的案件时,进入大门都是一件难事,因为没有执法权,监察大队的工作人员被挡在门外是常有的事。而就是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差,厂内的人会闻风而动,开启净化设备,停止排污。
“所以,我们每次的突击检查,或者是执法行动,说‘分秒必争’也不夸张。”即使是在环境监察一线“战斗”多年的“老战士”,谈起环保警察中队加入后,12个小时就完成案件查处工作,他仍然会抬高声调,充满自豪,“那天凌晨,我们带着被查处的电镀厂负责人回现场,他当时就用手捶着脑袋给我们说,这辈子都不干这种事了,太亏人了。”
业务磨合
结成“盒饭之交”
两拨环保“勇士”一起工作不“扯皮”
办完电镀厂的案例,已是凌晨,环保警察老曾他们,和环保监察大队的“新同事”一起,去环保局楼下的米线店吃了宵夜。尽管隶属不同单位,但相处不到一个月的两拨人,已然形成默契。
事实上,在环保警察设立之初,从环保圈内到什邡市民之中,不是没有过疑惑。有市民在什邡市环保局的官微下留言,质问“环保警察”有什么用?也有其他城市的同行,打电话问邢凯,这样的合作会不会让部门间因为分工“扯皮”。
“现在,环保警察中队和我们的环境监察大队两队队员,已经是一起爬坡下田,熬夜蹲守的‘盒饭之交’了。”邢凯说,在环保警察中队挂牌成立之后,两支队伍之间就进行了业务上的相互学习。“公安的同志教我们怎样更好地控制和保护现场,采集证据,还有审问技巧,我们是向他们普及一些大气、水、土壤的保护知识,还有常见的污染情况等等。目前来说,效果还不错。”
邢凯的说法,老曾很是认同,“这本身也是两个部门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在专业知识上,作为环保警察,我们要补习的太多。”而这把让老曾和他的伙伴们立志要自我充电的“火”,则是从什邡市石亭江沿江大道的荒地上蔓延到他们心中的。
成立之初的下午,荒地上冒起了不明大火,浓烟足有两三层楼高。盛夏时节,易起大风,要把火势控制住。接到消息赶到的消防官兵立马用水扑灭,但收效甚微。
眼看火势越来越大,环保监察中队的队员们一看烟雾颜色微黄,且伴有刺鼻味道。“这应该是危险化学品,是磷!得用沙石将其和空气隔绝。”终于,火被扑灭。
是谁将黄磷倾倒在郊外?他又是如何得到这种化学品的?是故意引起的火灾还是失误?两天之后,案件的基本事实被理清,由于当地一家化工企业废弃的溶磷槽内,余有部分黄磷,本应交给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理机构处理,但相关人员却私自给了两个走街串巷的收荒匠,收荒匠以为把容器里面的液体倒出来就行了,却不曾想接触到空气的黄磷引发了一场大火。最终,3名相关责任人已被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事情调查清楚了,余火却留在了每位环保警察心中。老曾告诉记者,“上岗”至今,他已经习惯每天出门抬头看看天空,关注一下当天的空气质量,“如果看见是蓝天,就想着自己也为这片天空做过一点点的事,就会觉得特别满足。”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殷航
原标题:揭秘四川首支县级环保警察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