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别号博南山人、博南逸史等。四川新都人。生于北京,长于新都故乡,逝于云南充军服役戍所。《明史》有传,生平大起大落,积极努力为中华民族成长,为西南边陲地区中华文化发展做贡献。明代政学两界在杨慎《墓铭》中赞颂其人:“先生之生,岷蜀之精;先生之出,朝庙之英。”“文拟班扬,学侔游夏”“人言天才,俾列史官,惟忠惟义,远近颂之”。主要贡献杨慎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学术史,中国科举史上的三大神话。其“科举史神话”为21岁四川乡试第三名,24岁北京会试第二名,接着殿试钦点第一名,进士及第,世称杨状元。30岁左右已任翰林院编修,皇室经筵讲官,会试、殿试掌卷官。然而明世宗由藩王入继大统为君主;继统建嗣,尊自己生父为皇考,群臣认为必须继统继嗣,方能杜绝宗室谋夺皇位之心,史称群臣谏阻嘉靖帝事件为“大礼议”。为此事件,嘉靖帝杖死十余大臣,株连刑责而贬朝臣前后200余人。37岁的杨慎为坚持“大礼议”原则,在本可远祸自保之时,冒死挺身而出,哭廷死谏,触怒嘉靖,经两次“廷杖”几死后,充军烟瘴边塞永昌卫(今云南保山),服役戍边,永不赦免,其充军刑徒身份终身。这种逆境磨练出杨慎第二个神话,他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培育教化兄弟民族士绅子弟及平民,身体力行带动西南各族社会上中下层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激发对中华文明的仰慕学习动力。滇乡的“杨门七子”,都是西南兄弟民族的社会精英,他们通过修为与著述如明《云南通志》,促进了各民族在中华主流文化旗帜下的大融合。杨慎第三个神话是在长达30多年的刑徒生涯——尤其晚年潜居四川南部重镇泸州岁月中,成就了学术著述史称第一的神奇。《明史》称其“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有明一代数称第一”,其实,不止是明代第一,也是先秦迄明世之第一,杨慎总计留下诗词曲3132首,散文杂著269种。历史功绩革命前辈、老文化战士李一氓、张秀熟二老当年评价杨慎是为中华民族成长作出贡献的伟大哲人。在四川的历史遗存杨慎遗迹与纪念地仅四川便有五大区数十处,如成都市升庵祠、黄娥馆、桂湖及新都杨升庵纪念馆,新都杨氏家族墓园、宗祠、状元府、清源桥、宝光寺;都江堰、青城山,龙泉驿明蜀王陵等;泸州市临江仙广场、叙永纪念馆;遂宁市升庵夫人黄娥故居;凉山州泸山、金沙江等。当代价值公忠体国、坚守正义的高尚爱国主义情怀;在滇西、泸州等少数民族集中地区深耕播种中华文化,这一遗产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提供了智慧与启迪。一句话评语有明一代文化巨人。祁和晖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原标题:首批四川历史名人 为何这10位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