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能源、物流、制度性交易等成本仍较高,要让企业不断释放活力,就要尽量为其“减负松绑”。
“成都产业新政50条”系列新闻发布第五场,围绕降低能源要素成本公布了一系列实施细则。在为企业降低要素成本的“组合拳”中,这不仅是一记“重拳”,更是针对成都能源与企业实际量身推出的“定制拳”。
产业的发展,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其在资源禀赋方面的长处,便能激发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川是清洁能源大省,成都作为主要受端城市,能源价格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何让这一优势更好为本土企业所用,令产业发展借此迸发出更大的力量?成都给出的答案明确无疑,那就是改革。推进售电侧改革试点、支持天然气大用户改转供为直供、改革天然气配气价格监管方式……各类实施细则归结到一处,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提高能源要素比较优势,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深化之年,改革的范围也拓展到众多重点领域。除了降低能源成本外,“产业新政50条”中,还提出了要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重要内容。为何改革大刀阔斧,为何要坚持“能减则减、能放则放”,只因我们深知,只有打好降成本“组合拳”,形成要素成本的“洼地”,才能营造更宽松的市场环境,从而让更多企业实现“轻装上阵”,才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企业也能更有实惠与获得感。
着力保持产业发展成本竞争优势,打好降低企业成本的“组合拳”,需要立说立行、立竿见影的狠劲,也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在更多领域将“降成本”做实做透,持续为企业发展“松绑减负”,才能有更多的企业在此做大做强,成都的发展,也便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本报评论员 马玉宝